咱们聊聊中国制造业这个正在变化的大场面,这次转型的意义,不亚于前两次的“大升级”。第一次,是1978年改革开放那阵,咱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全靠人口红利撑起“世界工厂”的饭碗。第二次是2001年咱进入WTO,深度绑定全球产业链。但现在,最大的问题从“有没有”变成了“强不强”。
您想1949年建国时,咱连一颗标准的螺丝钉都得从苏联买,真是难堪的开局;如今,全世界空调八成是中国造,手机和钢铁的份额更是压倒性优势。但规模虽大,技术话语权却成了软肋。您看华为芯片断供,还有荷兰的光刻机,不就是冲着卡咱脖子来的吗?这时候就明白了,不掌握核心技术,制造强国的底气就差点意思。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都卯足了劲找突破口。比如长城汽车的“四化战略”,听着不复杂,但里面真有点门道。魏建军,他是长城汽车的掌舵人,在一个访谈节目里明确提出了这条差异化路线:油电平等化、泛内燃机化、新能源多元化和战略全球化。这就是四轮驱动,让企业少焦虑、多沉住气。
先说“油电平等化”,长城汽车的逻辑很清楚,油车和纯电车之间不用站队,而是选择齐头并进。现在长城从1.5T小发动机到4.0TV8大猛货,布局的品类很齐整,同时还搞了个纯电产业链。这不是技术上的“左右摇摆”,而是遵循用户需求做出的实在选择:城里通勤用纯电,跑长途用混动,大吨位运输靠柴油,这事儿一目了然。
再来是“泛内燃机化”,这块长城的招数厉害了。他们开发了Hi4技术体系,把内燃机和电机组合到了一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两张皮"局面。结果就是一个SUV领域的“小革命”:动力更强、能耗更低。您说这是不是“内燃机最后的倔强”?一点没错!但倔强得合理,成本低还能给环保加分。
说到这儿,“四化战略”的意义不仅是长城自己突围的路子,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一种范本。这里面有勇气、有定力,更有扎稳脚跟的战略眼光。您仔细瞅,魏建军的做法就是“不偏科”,每条技术路线都玩到家,避免被单一赛道卡死的悲剧。这套打法跟咱国家制造业“避免短板化全球化”的思路可谓异曲同工。
但咱也得承认,这条路不好走。您能感受到,中国汽车产业现在正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技术革新带来新机遇,另一边却有不少行业陷入“无序竞争”的怪圈:短期利益消费掉用户的信任,配置拼得花里胡哨却掩盖创新的“诚意空缺”。长城汽车这时候拿出“四项不为”,咋说呢,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不逐资本诱惑、不搞过度营销、不逐短利、不伤行业生态,说白了就是“慢工出细活”,让用户和产业生态双赢。
目前长城还提了个高端化战略,要做中国自己的超跑,还计划在2025年推出新车型。一看就是奔着更高台阶去了。其硬派越野领域也拉开了差异化打法,比如敦煌文化和轿车设计互相融合的创新,这既是对非主流赛道的押注,也是在情感上拉近用户距离。
咱再写到这儿,您问问自己,这么大一盘棋,长城汽车能不能下好?我觉得,首先得看扎实的技术积累;其次得看全球布局的智慧;就是真刀真枪里的长期主义。这几点长城都踏踏实实地往前推。不浮躁,不赶风口,这就是咱中国制造下一步该有的气质。
您说这事儿最后能跑成啥样?我不能打包票,但从长城的操作来最起码给了咱一份清晰的破局方向。中国制造强,必须走得远,也走得稳。如果长城这种“看似笨拙”的操作能成事,那咱国家汽车产业很可能会给全球市场更多惊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