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用销量排行榜来衡量一家车企的成败,而是看它有没有能力在风暴中稳住方向盘、踩下油门——你会怎么定义“成功”?
这听起来像是一种理想主义。但在2025年的今天,吉利汽车用一份半年报给出了现实答案:营收首次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净利润率稳中有升。这不是靠低价倾销换来的数字,也不是靠资本输血撑起的泡沫,而是一场持续多年战略转型的“兑现期”。当很多车企还在为“活下去”焦头烂额时,吉利已经悄悄把战场从“拼规模”转向了“拼质量”。
这背后,是一次彻底的结构重塑。过去十年,吉利不是没走过弯路。早期靠收购沃尔沃完成技术跃迁,曾被质疑“买来的技术算不算真本事”;后来推出领克、极氪,又被说“高端品牌做不长久”。但如今回头看,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其实是在下一盘大棋:从单一品牌到多品牌协同,从燃油车主导到电动化、智能化全面布局,从“中国制造”到“全球运营”的跃迁。
比如极氪,这个诞生仅四年的品牌,2024年全年交付超21万台,2025年上半年继续同比增长超60%,平均成交价稳居25万元以上——要知道,在这个价位段,能和特斯拉、宝马掰手腕的中国品牌屈指可数。更关键的是,极氪的毛利率已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在15%以上,这在新势力中极为罕见。它证明了一件事:中国人不仅能造出好车,还能在高端市场实现可持续盈利。
但这还不是全部。吉利的“底牌”其实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自研能力。2025年上半年,吉利研发投入超过120亿元,占营收比重超8%,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它不像某些企业,把智能驾驶外包给第三方,而是自己组建超5000人的软件团队,全栈自研SEA浩瀚架构、自研800V高压平台、甚至开始布局芯片和操作系统。这种“重投入”模式,在短期看是负担,长期却是护城河。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在谈论“技术吉利”时,往往忽略了它的全球化布局。2025年上半年,吉利海外销量同比增长超70%,占总销量比重逼近20%。在中东、东南亚、拉美,吉利不再是“便宜车”的代名词,而是带着混动技术、智能座舱和本地化服务落地。在埃及,吉利与当地企业合资建厂;在墨西哥,它正筹备右舵车型出口欧洲。这种“本地化深耕”,和早期单纯出口整车的模式,完全是两个维度的竞争。
当然,也有人质疑:高增长能持续吗?毕竟汽车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电池技术迭代加速、AI驾驶落地缓慢、消费者换车周期拉长。更有声音指出,吉利的多品牌战略会不会导致资源分散?极氪、领克、银河、熊猫,甚至飞行汽车品牌“太力”,会不会变成“内耗”?
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换个角度看,多品牌或许正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优解。就像自然界中的生态多样性,单一物种在环境剧变中极易灭绝,而多元共生的系统更具韧性。吉利的多品牌,本质上是在不同细分市场做“压力测试”:极氪攻高端纯电,银河主打家用混动,领克探索欧洲都市出行,熊猫切入微型代步。哪一个方向跑通,都能反哺整个集团。
更值得玩味的是,吉利的增长,恰好发生在中国车市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全国乘用车销量同比仅增长3.2%,而吉利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这意味着什么?不是市场不够大,而是玩家的“质量”正在分层。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新势力光环”,而是用钱包投票给那些真正有技术、有体系、有耐心的企业。
所以,当我们说“吉利是中国车企高质量增长的标杆”,其实是在说一种新范式的崛起:不再靠补贴、流量或资本讲故事,而是回归商业本质——产品力、盈利能力、可持续创新。它提醒我们:汽车工业的终极较量,从来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走得远。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所有车企都开始讲“高质量增长”,下一个十年的竞争壁垒,会不会从技术转向组织效率?从研发投入转向人才密度?或者说,当硬件逐渐趋同,决定胜负的,会不会是那个最难复制的东西——企业文化?
吉利能不能继续领跑?我不知道。但我清楚一点:真正的标杆,从不满足于被追赶,而是不断重新定义赛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