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在11月3日的客户信里直说“无法确定恢复供货时间”,这句话让全球汽车产业的神经瞬间绷紧
同一时间轴上,中国团队强调库存充足、可保供至年底,商务部在11月1日启动“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看上去是一盏信号灯,却没能立刻换来生产线的安心
一边是实物库存与替代产能,一边是总部合规与监管权的执念,矛盾并未解除,只是转化了表述方式
把指针拨回更前
9月30日,荷兰政府一纸行政令,风波开场
10月12日,闻泰科技公告显示,荷兰方面对安世半导体下达资产冻结令,法院裁定暂停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董事职务,并将相关股权交给第三方管理
10月26日,安世荷兰又以“未按约付款”为由,单方面停止向东莞工厂供应晶圆,这一步,直接戳中了供应链的动脉
10月23日,安世中国称荷兰总部免去张秋明职务的决定在华无效,业务继续运转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欧围绕出口管制举行对话,双方就供应链稳定沟通达成共识
节奏很快,步伐不齐,导向同一个现实问题:车厂的交付计划顶不住“未知”
先看这条供应链的砝码
行业统计显示,安世中国生产基地产能占全球同类产品约12%,东莞承担了安世约70%的封装任务
这不是一个可以随手替代的比例
大众、奔驰、沃尔沃等是其关键客户,日产也明确表达了供应吃紧
从行业报告给出的数据看,相关产品交货周期从12周拉长到20周以上,部分芯片组件价格被抬高到原来的10倍
影响范围越过汽车电子,扩散到消费电子,据称超过30家跨国企业调整了生产计划
当“周数”和“倍数”这两个冷冰冰的计量单位被摆在产线表上,任谁也不会再把它当作暂时的噪音
中方在关键节点抛出“确定性”
11月1日,商务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随后在11月4日再表态,直指“荷方应承担全部责任”,并批评荷兰方面未拿出建设性行动
安世中国对客户保证,成品和在制品库存能稳供至年底乃至更久
为了来年不中断,安世中国推进多套预案,加速本土晶圆替代验证,并表示明年能无缝衔接所有客户需求
具体到可替代的来源
安世中国确认无锡新洁能、士兰微等已纳入晶圆供应体系,鼎泰匠芯的12英寸晶圆厂被视作长期保障的重要选项
这是一种典型的“先稳住、再扩容”的路径选择
荷兰总部的立场同样清晰,却把核心矛盾暴露得更直接
在11月3日的这封信里,安世荷兰称在重新获得东莞工厂的“供应链监管权”之前,无法确认交付的可行性与时间表
它还对东莞工厂的产品质量提出质疑
对此,安世中国此前回应,所有在华生产并交付的产品均符合中国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质量争议,更像一次“谁来签字、谁对谁负责”的权责拉锯
到底谁来给出一个可执行的时间表?
停线损失该由谁埋单?
这些问题绕开不了,也不能再往后拖
外部的坐标在移动
路透社、CNBC等外媒密集报道中方豁免政策对汽车行业的提振作用,欧洲车企的股价因政策信号上涨
11月5日,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表示,围绕安世问题的谈判取得进展,中方与荷方均参与其中
这让市场看见协商通道在运转,但还谈不上到站
德国采埃孚和欧摩威已经向中国商务部递交豁免申请,同时担心审批流程复杂、周期不确定
业内并不避讳现实的替代成本
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扩建工厂至少需要一年,短期无法替代中国产能,而欧洲汽车产线的停产风险可能在几周之内就会浮现
工业咨询机构“智能汽车”的报告给出另一面:本土晶圆厂在成熟制程的覆盖度足以支撑安世中国的订单替代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判断
中方的有条件豁免“有望避免汽车业的大规模中断”
这组信息传达出一个共同点:短期靠“腾挪”,中期靠“替代验证”,长期仍要“多点布局”
但每一环都需要对齐监管和合约,缺一环,都会回到“供不上的原点”
责任和叙事的争执仍在延伸
中方强调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会兼顾国内外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认为“荷方停止晶圆供应”是混乱的直接诱因
另一方面,荷方在公司治理层面对资产控制权与管理权的司法动作,使问题超出了“供不供货”的单点议题
当监管权与供应权绑在一起谈,解决速度天然会放慢,这几乎是所有跨国供应链纠纷的通病
把这次事件放进更长的时间线里,会更清楚规律
2024年的美光存储芯片管制案例里,先有收紧,再有豁免,供应链短期恢复,但“去风险化”此后加速
再看2023年的ASML争议,荷兰对华出口限制趋紧,经过多轮磋商后推出“许可例外”,中国加快国产化,2024年实现28纳米DUV量产
这两起案例都在暗示一个路径:管制引发反制,反制倒逼重构,重构又带来新的博弈
回到眼前的安世
2024年安世半导体营收147亿元,被收购后产能与利润双增长,东莞的封装能力几乎没有可比替身,这也是为何欧洲车企会在短期承压
台湾媒体称安世已获得“符合条件的出口豁免”,可向部分海外客户恢复出货,但“核心技术与产品”尚未回到从前的状态
这意味着,当前的解法更像临时桥,不是新高速
没有任何一方愿意被钉在“破坏者”的标签上
荷兰政府的动作引发连锁反应,中方用豁免与替代稳住局面,企业在两端之间抢时间,车企在库存边缘踩刹车,这是一条每个人都不轻松的赛道
如果要给这一阶段的中心观点下一个判断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一次产业链治理的压力测试
当监管、法务与生产彼此缠绕,效率会被吞噬,信任会被消耗,重建需要更长时间
谈判能够止血,规则才能愈合
最终的结论并不新鲜,却依然刺耳:这场芯片博弈,没有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