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老牌汽车巨头沃尔沃的一则新闻,在汽车圈和财经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很多人一提到沃尔沃,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安全”、“稳重”、“北欧豪华”这些标签,感觉它就像一个不苟言笑但特别靠谱的工程师。
可就是这么一个大家印象里一直很稳健的品牌,突然宣布要计提一笔高达114亿瑞典克朗的亏损,折合成美元大约是12亿,换算成欧元也有10亿之巨。
这个数字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足以让人心头一紧。
大家心里肯定会犯嘀咕:这到底是怎么了?
是车子设计出了问题,还是工厂生产跟不上了?
沃尔沃这辆“公路坦克”,难道是遇到了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其实,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可以算是沃尔沃的“内部烦恼”,另一个则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当头一棒”,而这两件事又恰好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股破坏力极强的合力,直接冲击了沃尔沃的财务报表。
我們先说说这个“内部烦恼”。
这主要跟沃尔沃寄予厚望的一款全新纯电动旗舰SUV,也就是EX90有关系。
在如今这个电动车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时代,几乎每一个传统豪华品牌都在拼尽全力推出自己的纯电旗舰车型,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展示,更是品牌未来走向的风向标。
沃尔沃的EX90就是这样一款承载着全公司希望的产品。
为了打造这台车,沃尔沃投入了巨大的研发资源、时间和金钱,目标就是要把它打造成电动车里的标杆,跟德系三强BBA的同类产品一较高下。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这款本该早早上市抢占市场的重量级新车,却因为软件开发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不得不推迟了上市交付的时间。
在汽车行业,新车“跳票”可不是小事。
这就好比一部万众期待的电影大片,宣传了好几年,吊足了观众胃口,结果临上映了却宣布要延期一年。
这期间,前期投入的巨额宣传和制作成本就成了沉没成本,无法快速通过销售收回。
更要命的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可不会停下来等你。
在你延迟的这段时间里,人家的新车型可能已经更新换代好几轮了,消费者的注意力早就被吸引走了。
所以,EX90的延迟交付,直接导致了项目成本的不断攀升和未来预期利润的大幅下滑。
这就像是给沃尔沃的雄心壮志泼了一盆冷水,让公司的财务状况首先承受了第一波冲击。
如果说EX90的延迟只是让沃尔沃受了“内伤”,那么接下来这件事,就是一记来自外部的重拳,直接打在了沃尔沃的要害上,而这一拳的背景,恰恰与沃尔沃和中国的紧密联系有关。
这件事的主角,是沃尔沃的另一款全新纯电轿车——ES90。
根据沃尔沃官方的介绍,ES90是一款集大成之作,号称是品牌有史以来充电速度最快、续航里程最长、核心计算能力最强的车型。
简单来说,这就是沃尔沃在纯电轿车领域的“王牌”。
而这张“王牌”的诞生地,正是中国。
自从2010年中国的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以来,这个瑞典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复兴。
吉利为沃尔沃注入了雄厚的资金,并为其打开了广阔的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让沃尔沃能够充分利用中国已经高度成熟和高效的汽车产业链。
将ES90这样技术尖端、定位高端的车型放在中国生产,正是对中国制造,或者说“中国智造”实力的一种高度肯定。
这本来是一个全球化合作共赢的绝佳案例。
然而,国际贸易环境的风云突变,给这个美好的计划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近年来,眼看着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无论在技术、品质还是成本控制上都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一些欧美国家开始感到焦虑。
于是,他们挥舞起了“关税大棒”。
欧盟委员会宣布,计划在原有10%关税的基础上,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最高达38.1%的额外关税。
而美国方面的措施则更为极端,直接将相关关税提高到了100%。
这对于在中国生产、计划销往全球的沃尔沃ES90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一辆原本在价格上很有竞争力的汽车,在出口到欧洲时,成本凭空增加了近一半;要是想卖到美国,价格更是直接翻了一番。
这样一来,ES90在欧美市场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甚至会比当地生产的竞争车型还要贵上一大截。
价格失去了吸引力,消费者自然不会买单。
车卖不出去,或者每卖一辆都要承担巨额的关税成本导致亏损,这生意就根本没法做了。
沃尔沃辛辛苦苦研发出的高科技产品,还没来得及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就被这堵高高的关税壁垒挡在了门外。
正是因为EX90的延迟和ES90的出口受阻这两大难题,沃尔沃不得不重新评估这两款核心车型的未来销售预期和盈利能力。
当公司的会计师们发现,这两款车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达不到最初设定的销售和利润目标时,就必须在财务上进行处理。
这就引出了那笔114亿克朗的“非现金减损支出”。
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但用个通俗的例子就很好理解。
比如你花了很多钱投资开了一家店,本来预计每年能赚100万。
但突然旁边修了一条高架桥把你的门脸挡住了,客流锐减,现在预计每年只能赚20万了。
虽然你的店还在,没有立刻亏掉现金,但你这家店这个“资产”的未来赚钱能力大大下降了,它的价值已经“减损”了。
所以你必须在账本上承认这个事实,把这家店的估值调低。
沃尔沃现在做的就是同样的事情,它提前确认了由于市场环境剧变而导致的未来潜在损失。
这笔巨额的减损支出,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净利润,造成账面上的巨大亏损。
这件事深刻地反映出,在当今这个紧密相连又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商业决策已经无法脱离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
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模式,曾被视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与国际品牌协同发展的成功典范。
它证明了中国的资本和市场,结合欧洲的工程技术与品牌底蕴,能够创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然而,这种高效的全球化分工与合作,如今却因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而面临严峻挑战。
这种用关税壁垒来人为割裂全球产业链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像沃尔沃这样积极进行全球化布局的企业,从长远来看,也会损害欧美国家消费者的利益,让他们失去购买更多高品质、高性价比产品的选择权,最终可能拖慢整个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步伐。
沃尔沃这次遇到的麻烦,可以说是一个缩影,它警示着所有身处全球化浪潮中的企业,航行的路途上,除了市场的风浪,还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暗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