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蓝谷8月销量同比增长3%,整体表现稳中有进,极狐车型成为主要亮点引关注

8月北汽蓝谷卖了13530台车,跟去年比快三个点,听着不赖,但跟隔壁那几家动辄一两万甚至几万的增长比,明显有点憋屈。我当时跟修理厂那哥们聊,他说:你看这价位,极狐卖的那个S5跟T5,用户算实惠但厂商自己是真拼命赔。他这话挺扎心。

说回极狐,体感上这家伙的策略很明显——想靠价格下沉抢份额。T1那个A0级小车,起步6.8万不到,便宜得能让人怼怼心里不服气。CLTC续航给出两档选择,电机功率有5款配置——就是想覆盖更多日常通勤用户,挺实用。相比同价位的比亚迪秦Pro EV,极狐T1更强调设计感,但配置上秦Pro那套智能系统确实更成熟点。你觉得,这种侧重点会不会反而坑自己?

北汽蓝谷8月销量同比增长3%,整体表现稳中有进,极狐车型成为主要亮点引关注-有驾

我刚翻了翻笔记,发现极狐月销破万成常态,实属难得——尤其是在当下新能源白热化的竞赛场。供应链这块,北汽蓝谷更像是个多面手。研发上,他们得同时兼顾极狐的性价比路线,又得给享界那种高端品牌撑起调门。资源分配像平时我做饭一样,得给肉和菜都腾地方,有时候菜端出来才发现肉没炒熟。说白了,钱和时间总是有限的,研发这东西,砸锅卖铁也得按优先级来。

刚开始说蓝谷续航和产品布局,我似乎有点说大了——毕竟9万多的1-8月销量,这数据看起来酷炫,和行业大盘比还真不算多。况且,亏损还老在——23个亿亏损,营收百亿上下,你说亏成这样,亏到肉疼算不。每卖出一辆车还亏5.47%毛利率,咋看都是卖得多亏得多的那套老戏码。这说法又不能全抹黑,他们的渠道和供应链能力,也不是一潭死水,人家可有自己未来拼的底气(这段先按下不表)。

北汽蓝谷8月销量同比增长3%,整体表现稳中有进,极狐车型成为主要亮点引关注-有驾

而且,我不免要问了——极狐和享界,把年轻人和家庭用户都照顾上了,两个品牌的互补性,这种打法能支撑得住多久?享界S9增程版订单还不错,主打40万以上价位,开拓高端市场。极狐则是10-30万,迎合普通家庭和年轻人。数字上来看,两条线确实见了成效。但高端车的盈利周期更长,这直播一开,利润啥时候找到呢?

临场小算了一下,保守估计,极狐一辆车盈利压力大致相当于多卖一辆所谓高端享界才勉强平衡,毕竟研发成本一摊到单车上,价格杀得狠亏得深,但要维持竞争力,换代又得砸钱。是不是走到这一步,北汽蓝谷正想办法调整供应链环节了?好比你出去批发菜,能不能直接从源头省点钱减少中间商赚差价?没人明说,但细节上,他们确实加速和零部件供应商打好关系,追求更稳定又成本优化的供应链。

北汽蓝谷8月销量同比增长3%,整体表现稳中有进,极狐车型成为主要亮点引关注-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有点好奇,享界S9那个HUAWEI ADS 4辅助驾驶系统感知门槛到底咋样?毕竟辅助驾驶像人脚下台阶的高度差,有点高了那就是摔跟头的节奏。系统反应灵敏还是慢半拍?这体验好坏对豪华市场吸引力决定性不?我实在没尝试过,听说同事坐过,说动作挺聪明,但细节没人愿意多吹。

对比一下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智能化,极狐那套电池包温控管理怎么说呢?我打个比方,夏天吹空调你是想直吹自己还吹着电池?电池不凉了,续航和安全都打折了。但极狐整个车的热管理系统,要实现边吹边省电确实有难度,系统存在优化空间。北汽投入研发不细节蹭蹭涨,类似换个冰箱就交学费那感觉。

北汽蓝谷8月销量同比增长3%,整体表现稳中有进,极狐车型成为主要亮点引关注-有驾

你说销售那端呢?上个月碰到一个店的销售,说他挺累的,客户心态复杂,不少纠结买啥。一个问极狐性价比如何,另一个则追享界高端到底值不值,他自己说:老实讲,我也没底,别帮忙总结我这算摇号选车够呛。销售的这句话让我感触挺深,厂家内部技术折腾挺狠,外面客户却是糊涂的,这中间业务差距咋桥接?

北汽蓝谷和行业趋势交织,连我都时不时得想,这么烧钱的新能源战场,单枪匹马还能走多远?他们双品牌布局,虽然看着能覆盖多层次市场,但毕竟两个品牌之间也要争资源。有时候两头牛拉车——硬拉硬拽的,一头得落后。供应链压力、研发烧钱、价格战残酷,这条路走着走着,很可能被同行甩在身后。

北汽蓝谷8月销量同比增长3%,整体表现稳中有进,极狐车型成为主要亮点引关注-有驾

放个尾巴给你想想:极狐刚好月销破万,这数字够撑起研发投入吗?还是说这背后还藏着没说透的补贴、不常规资源支持?毕竟,卖车和挣钱是两码事。你觉得,这样的增长到底是真的厚积薄发,还是只在表面风光?车企的底盘是不是比咱看到的还脆弱?我拿起钥匙,摸了摸极狐那冰凉的车门把手,心里还真没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