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盖板成“花架子”

小米SU7 Ultra,这车最近可算是“出圈”了,不过倒不是靠啥炸裂的性能,而是因为这波“回退潮”。

说白了,就是那个碳纤维引擎盖上俩“透气孔”闹出来的幺蛾子。

事情是这么个走向,一票车主,尤其是那些当初脑袋一热,为了那4万2的碳纤维盖板狠下心来的,现在都觉着自己被“摆了一道”。

小米SU7 Ultra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盖板成“花架子”-有驾

当初宣传的天花乱坠,又是赛道级散热,又是增强下压力,结果千辛万苦提到车,扒开一看,里面竟然是空空荡荡,就加了个塑料片撑着,跟丐版没啥大梁区别。

拿鼓风机一怼,纸巾那是岿然不动,散热?

下压力?

纯属子虚乌有。

小米这边的初始反应是“表述不够周详”,然后祭出了个2万积分的“补偿方案”。

但消费者们压根儿不吃这一套,怒斥这是把实用件当成摆设卖,有虚假宣传的嫌疑,强烈要求退车或者重新下单。

现在维权群的人数都快突破三百大关了。

这档子事儿,乍一听是买家和商家之间的“信任崩塌”,但细咂摸咂摸,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首先,咱得侃侃这“碳纤维”。

这东西,在汽车圈里,那就是“高阶性能”的代名词。

轻量化、高强度,能显著改善车辆的操控感和性能表现。

所以,厂家在宣传上,自然会使劲儿往这方面靠拢。

但关键在于,碳纤维并非点石成金的法宝,用在何处,如何应用,才是重中之重。

倘若只是为了好看,那的确有点“买椟还珠”的意味了。

再来说说各位看官。

小米SU7 Ultra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盖板成“花架子”-有驾

为啥这么多人一股脑地奔着碳纤维盖板去了?

一方面,不否认有对性能的执着,另一方面,坦白讲,也是图个“颜面”。

砸下四万多,换个独树一帜,彰显自己的格调和财力。

这种心态,其实见怪不怪了。

但症结也恰恰在于此,当“外在”和“内在”出现落差时,矛盾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消费者心里的小九九是“既要…也要…”,既要外观拉风,又要性能拔群。

而厂家可能更倾向于成本控制和批量生产。

兴许有人会跳出来说,小米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虚假宣传吗?

律师也站出来发声,可以“退一赔三”。

但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可没这么板上钉钉。

虚假宣传的精髓在于“捏造事实、藏匿真相”。

小米确实对外宣称了碳纤维盖板的散热和下压力功能,但实际成效或许并未达到预期的顶峰。

但这是否能直接等同于“捏造事实”?

这其中或许存在着一道“认知鸿沟”。

厂家可能觉得“提供了部分气流疏导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就已经兑现了承诺的功能,但消费者可能觉得必须要有肉眼可见的性能飙升才算数。

小米SU7 Ultra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盖板成“花架子”-有驾

这种“认知偏差”,其实在许多消费领域都屡见不鲜。

比方说,保健品广告,总是天花乱坠地吹嘘疗效,但消费者通常也心知肚明,只不过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罢了。

所以,这事儿,不仅仅是小米单方面的责任,也折射出消费市场中一种略显“扭曲”的心理状态。

消费者既要追求“极致性价比”,又要奢求“完美体验”,却往往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微妙平衡。

雷布斯也坦言,最近“压力山大”。

想必也是被这一连串的糟心事儿搞得焦头烂额。

毕竟,造车可不是过家家,要权衡的变量实在太多了。

但依我看,这事儿对小米而言,也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

今后在宣传上,务必要更加严谨求实,切莫为了博取“眼球”,就肆意夸大其词。

毕竟,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这才是立身之本。

这件事也给咱们敲响了警钟:剁手之前,特别是面对这种“黑科技”产品,别光顾着看广告,更要深入了解产品的真实性能。

别被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语给蒙蔽了双眼,毕竟,真金白银掏出去,可不是开玩笑的。

归根结底,这事儿也挺具反讽意味的。

消费者心心念念的“高性能”,结果买了个“花架子”。

厂家原本想靠“情怀”和“营销”俘获人心,结果却深陷“信任泥潭”。

在这个时代,想做好生意,光靠“嘴炮”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才行。

那俩孔,要是真能童叟无欺地散热,估计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破事儿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