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在上海车展祭出的“15万级颜智轿跑”B01,的确像一颗彩蛋砸进了平静的水面,涟漪不断。宣称650公里的续航,外加激光雷达加持,这配置单直指Z世代的痒点。只是,喧嚣过后,这波操作真能直捣黄龙?
一方面,车企磨刀霍霍,瞄准Z世代的钱袋子,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另一方面,Z世代的购物车里,真的缺一辆“高品质智能轿跑”吗?或者说,他们追逐的,是“高品质”的金字招牌,还是“智能”的噱头,亦或是“轿跑”这种略带老派的图腾?
眼下,新能源车市已成一片红海,各家车企恨不得将黑科技一股脑儿塞进车里,续航要拔尖,智能要爆表,价格还要亲民。这背后的潜台词,似乎是认定了Z世代就吃这一套。但关键是,他们真的只认这些吗?
不妨换个思路,如今的Z世代购车,考量的维度可能比前辈们更加多元。过去,车是身份的象征,是代步的工具。而现在呢?环保意识觉醒,共享出行蔚然成风,甚至有人觉得在都市丛林里养车简直是自讨苦吃。
就拿B01来说,650公里的续航固然诱人,但扪心自问,有多少Z世代真的需要如此夸张的里程?多数人不过是穿梭于钢筋水泥的都市,偶尔来个短途旅行,几百公里的续航绰绰有余。更关键的是,补能是否便捷?充电桩是否星罗棋布?这才是决定用车体验的命门。
再聊聊智能化,激光雷达听起来高精尖,但实战表现又如何?会不会出现过度干预驾驶,反而让驾驶员如履薄冰?当下很多标榜智能的功能,实则华而不实,用起来反而徒增烦恼。
平心而论,零跑的初衷是好的,力图以科技普惠,让更多人拥抱高阶的智能出行。但症结在于,何谓“高阶”?是无脑堆砌配置,还是真正从用户痛点出发,对症下药?
与大众认知相悖,不少Z世代对车的态度已然改弦更张。他们可能更看重个性化表达、实用主义至上,而非一味追逐品牌光环和炫酷配置。他们或许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提升生活质感的其他领域,而非把大把钞票砸在钢铁猛兽身上。
当我们条件反射般地将Z世代对车的诉求归结为“智能化”、“长续航”时,是否忽略了他们对生活美学的向往?他们可能更渴望的是一种自由不羁、便捷高效、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而非一辆面面俱到的“六边形战士”。
因此,零跑B01能否“再次引爆市场”,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这不仅取决于车辆的硬实力和价格优势,更取决于它能否真正读懂Z世代的内心,能否提供一种与他们生活方式同频共振的出行方案。
零跑在上海车展上又是联名咖啡,又是打造沉浸式体验区,摆明了是想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但这种隔靴搔痒式的营销,能否真正触动Z世代的心弦,恐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这区区一个问题,便足以窥见,想要俘获Z世代的芳心,单靠堆砌参数、炮制噱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真正走入他们的生活,洞察他们的所思所想,方能打造出真正击中他们痛点的产品。否则,纵使颜值再能打,智能再超群的轿跑,也可能沦为过眼云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