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内容不错的话,给作者一个关注吧!下次更新就能第一时间找到我咯~感谢喜爱,继续努力!
陕西的GDP冲破3.55万亿,太阳能电池产量暴涨57.2%。这片古老的土地,没靠兵马俑,靠硬核科技成了全球焦点。
01
说实话,一提到陕西,绝大多数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大概率还是黄土高坡、古城墙、兵马俑,再不然就是煤炭和石油。
这都是老黄历了。
2024年,陕西交出了一份让人有些看不懂的成绩单。
全年GDP达到了3.553877万亿。
这是个什么概念?
按汇率折算,这大概是5000亿美元的级别,已经超过了奥地利、丹麦这些欧洲国家。
但真正让人吃惊的不是总量,而是构成。
2024年,陕西的规上工业增加值里,非能源工业的增速,达到了7.5%,比传统的能源工业跑得还快。
看几个具体的产品数据,冲击力更强:
太阳能电池产量,一年时间里,暴涨57.2%。
集成电路圆片,增长36.7%。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3.9%,全年造出了119.8万辆。
这些数字摆在一起,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这个印象中的“历史课代表”和“能源大户”,已经悄悄把自己的主业,换成了硬核科技和先进制造业。
日本和美国为什么会“没想到”?
因为他们习惯了盯着中国的沿海,盯着上海、深圳、苏州。
他们没料到,在中国的西北内陆腹地,一个省份,能同时在好几个最前沿的尖端产业里,都做到了全球第一。
不是之一,是第一。
光伏、钛合金、金属镁,这三张牌,就是陕西的“王炸”。
02
咱们先说光伏,这是陕西现在最亮的一张牌,堪称“绿色黄金”。
提到全球光伏,绕不开一个名字:隆基绿能(LONGi)。
这家企业的总部,就在陕西西安。
隆基有多厉害?
早在2021年,它的单晶硅片出货量,就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30.1%。
组件出货量,占了全球的17.4%。
这两个,都是全球第一。
等于说,全世界每三片高效硅片,就有一片是“隆基造”。
而隆基,只是陕西光伏产业的“链主”。
在西安,围绕着这个龙头,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从上游的硅料提纯,到中游的拉晶、切片,再到下游的电池、组件封装,最后到光伏电站。
陕西把一整条产业链,从头到尾,全给配齐了。
别的地方做光伏,可能要从A省买硅料,B省做组件。
在陕西,一个产业园内部就能全部搞定。
成本、效率,全都压到了极致。
这就是为什么2024年陕西的太阳能电池能飙出57.2%的恐怖增速。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是陕西?为什么是西安?
很多人想不通,光伏是高科技,不该在沿海吗?
这就要看隆基的创始人,李振国。
他本人就是个“科班”出身。
1990年,李振国从兰州大学物理系半导体材料专业毕业。
2004年,他又在西安交通大学拿到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000年,李振国在西安创办了隆基的前身,叫“西安新盟电子”。
一开始,他们做的根本不是光伏,而是半导体级别的单晶硅。
这是他的老本行。
转折点发生在2000年之后。
当时,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用高额补贴推动光伏产业。
李振国敏锐地察觉到,光伏市场要爆了。
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公司命运的决定:把所有资源和技术,全部从半导体转向光伏太阳能。
这是一次赌博,但他赌对了。
为什么选西安?
因为西安有西安交大这样的一流理工科院校,能源、材料、物理专业的人才管够。
更重要的是,西安作为老牌工业基地,有拉制单晶硅这种“重工业”的配套基础和技术工人。
这不是随便一个城市都能接得住的。
隆基的成功,是“企业家精神”+“高校人才”+“工业底蕴”的完美结合。
更有意思的是,李振国给公司取名“隆基”,是为了纪念他母校兰州大学的老校长江隆基先生。
这家公司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学院派气息。
他们提出的理念叫“Solar for Solar”,也就是用清洁能源(光伏)去制造清洁能源产品。
陕西的光伏产业,不只是在规模上做到了全球第一。
更重要的是,它在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上,掌握了全球的话语权。
这直接冲击了日本在传统精细化工和材料领域的优势,也让美国在新能源赛道上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03
如果说光伏是陕西的“新贵”,那第二个产业——钛合金,就是陕西的“老炮”。
这个产业,更能体现陕西“深不可测”的工业底蕴。
“钛”,被叫做“太空金属”,是制造飞机、火箭、潜艇、航母的核心材料。
这个领域,长期被美、日、俄等国垄断。
但很多人不知道,全世界的钛产业,都要看中国。
中国的钛产业,要看陕西。
陕西的钛产业,要看宝鸡市。
宝鸡,有一个外号,叫“中国钛谷”。
这个“钛谷”有多厉害?
2023年,宝鸡一个市的钛材生产加工量,就占了全中国产量的约65%,占了全世界产量的约33%。
如果算上陕西全省,这个数字占到了全球的45%。
稳稳的全球第一。
更关键的问题来了,宝鸡本地,并不产一点钛矿。
最近的原料产地,在千里之外的四川攀枝花。
一个不产钛的地方,怎么就成了“世界钛都”?
答案,藏在几十年前的国家战略布局里。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搞“三线建设”,要把最重要的国防工业,从沿海迁到内陆深山里。
宝鸡,就是那个时候被选中的战略要地之一。
国家把最核心的钛合金研发和生产企业——“宝钛集团”的前身,就整个搬到了秦岭脚下。
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工程师,扎根宝鸡,从零开始,建起了中国完整的钛工业体系。
这就是陕西的底子。
光有这个“老炮”还不行。
宝鸡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围绕着“宝钛集团”这个链主企业,孵化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
在宝鸡高新区,有一条路叫“宝钛路”。
路两边,密密麻麻全是打着“钛”字招牌的企业。
大大小小,一共有600多家。
有的做粗加工,有的做精加工,有的做钛螺丝,有的做钛水杯。
宝钛吃肉,这些中小企业就跟着喝汤,甚至做出了自己的绝活。
这个产业集群,把钛合金玩到了极致。
要是觉得这只是产能大,那可就想错了。
陕西的钛,是真正支撑“大国重器”的硬核材料。
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到了10909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这个“奋斗者”号最核心、技术难度最高的部件,就是那个球形的载人舱。
它要承受万米深海的恐怖压力。
这个载人舱球壳,就是“宝鸡造”,由宝钛集团牵头,联合国内多家机构研制的。
它不光是中国造,还是世界第一。
它是全世界最大、唯一可以搭载3名乘员的万米级潜水器载人舱(美国的同类潜水器只能载2人)。
为了造它,中国科研团队(中科院金属所等)和宝钛集团,甚至放弃了传统的Ti64合金。
因为Ti64在大尺寸、超厚度的条件下,强度、韧性和可焊性无法兼顾。
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全新的钛合金牌号——Ti62A。
用自己发明的材料,造出了世界第一的深潜器核心舱。
除了“奋斗者”号,国产的C919大飞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上面都有“宝鸡钛”的身影。
这就是陕西的实力。
它不只是在“量”上让美国日本没想到,更是在“质”上,在这些他们自以为垄断的战略领域,实现了反超。
04
陕西的第三张王牌,藏在陕北的榆林市府谷县。
这就是金属镁,号称“21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
如果说钛是“高强”的代表,那镁就是“轻质”的王者。
它是目前能用作工程材料的最轻的金属。
汽车、飞机、3C产品,想要减重,都离不开它。
府谷县,这个地处秦、晋、蒙三省交界的地方。
它有多牛?
2024年,府谷县一个县的金属镁产量,达到了53.72万吨。
这个数字,占了全中国产量的52.35%。
占了全世界总产量的47.54%。
全世界将近一半的金属镁,产自中国这一个小县城。
而且,这已经是府谷连续10多年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了。
府谷的模式,和宝鸡又不一样。
宝鸡靠的是“军工底蕴 + 产业集群”。
府谷靠的是“资源禀赋 + 模式创新”。
最有意思的地方又来了:府谷本地,和宝鸡一样,也不产镁矿(白云石)。
它的原料,主要靠从隔壁的山西省运过来。
一个不产镁矿的县,凭什么垄断了全球市场?
答案是:煤炭。
府谷有全中国最优质的侏罗纪煤。
这种煤,是生产“兰炭”(半焦)的最佳原料。
而传统的“皮江法”冶炼金属镁,是一个极度耗费能源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热能。
在2000年左右,府谷的“煤老板”们,想出了一个天才的办法。
他们发现,在生产兰炭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荒煤气和余热。
这些东西以前都是直接排空,既浪费又污染。
府谷的企业家们,创造性地把兰炭炉和金属镁冶炼炉对接了起来。
用生产兰炭的废气余热,去给冶炼金属镁供能。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煤炭 -> 生产兰炭 -> (废气余热) -> 冶炼金属镁(原料外购) -> (镁渣) -> 制造水泥、建材`
这个模式,把污染的“废气”变成了“燃料”,把“废物”变成了“原料”。
结果就是,府谷金属镁的生产成本,被压到了全球最低,低到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无法竞争。
这就是“府谷模式”的真相。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故事,这是一个“化学工程”和“成本控制”的极致故事。
光成本低还不行。
皮江法炼出来的镁,纯度不高,限制了高端应用。
怎么办?
府谷又找到了陕西的“大脑”——西安交通大学。
校企联合攻关,在2022年研发出了“阻热梯凝,温压双控”新技术。
用老办法(硅热法),生产出了纯度高达99.995%的高纯镁,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现在,全球的汽车巨头,无论是日本的丰田、美国的福特,还是德国的大众,都在拼命搞“轻量化”来降低碳排放。
他们都迫切需要轻质的镁合金。
而他们采购清单的源头,都指向了陕西府谷。
这个内陆小县城,用一种近乎“垄断”的方式,卡住了全球汽车工业的脖子。
05
如果说光伏、钛、镁,是陕西“隐藏”的制造业冠军。
那么第四个产业,就是陕西摆在明面上的“超级明星”——新能源汽车。
2024年,陕西生产了119.8万辆新能源汽车。
这个数字背后,几乎等于一家企业:比亚迪(BYD)。
西安,是比亚迪除了深圳总部之外,全国布局最全、业务合作最广的城市。
2024年,比亚迪西安基地一家的产量,就突破了107万辆。
这占到了比亚迪全球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
全球每卖出四辆比亚迪,就有一辆是“西安造”。
西安,是比亚迪当之无愧的“龙兴之地”。
这个故事,更要追溯到20多年前。
2003年,王传福还是中国的“电池大王”,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已经做到了顶峰。
他开始寻找下一个高增长行业,他看中了汽车。
但造车,需要“准生证”,也就是国家发改委的生产资质。
这个资质,在当年是稀缺品。
吉利的李书福为了拿到它,到处呼吁“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奇瑞为了拿到它,不得不“嫁”给上汽集团,出让了20%的股份。
王传福的办法,简单粗暴。
他看中了西安一家濒临破产的国企——秦川汽车。
秦川汽车有啥?有奥拓(福莱尔)的生产线,更重要的是,它有那张宝贵的“准生证”。
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
投资者完全不看好一个做电池的民企去搞“重资产”的汽车。
比亚迪在港股的股价当天暴跌,市值蒸发惨重。
但王传福顶住了所有压力。
事实证明,这是比亚迪历史上最关键的一次收购。
王传福用最小的代价,一步拿到了造车的入场券。
他为什么选西安?
因为西安是西北工业重镇,有秦川留下的汽车工业基础。
更因为西安有庞大的人才储备和相对更低的综合成本。
20多年后的今天,当初那笔不被看好的收购,变成了年产百万辆汽车的超级基地。
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震中”,一个在深圳,另一个,就在西安。
06
四大产业,个个都是全球顶尖。
隆基、宝钛、府谷镁业、比亚迪。
它们是怎么同时在陕西这片土地上爆发的?
除了上面说的历史、资源、企业家这些因素。
还有一个陕西近几年磨炼出的“秘密武器”,这就是它打通“产学研”的制度创新。
陕西最大的家底是什么?
是科教。
西安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大批顶尖的理工科院校和科研院所。
但在过去很长时间,陕西一直有“科技成果很多,本地转化很少”的痛点。
教授的牛X专利,写完就锁在抽屉里,变不成钱。
企业着急搞技术升级,却找不到合适的技术。
为了解决这个“两张皮”问题,2021年,陕西省启动了一个总平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秦创原”的核心,是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这三项改革,刀刀见血,全是干货。
第一项改革,叫“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
这是最关键的一条。
以前,教授在学校的职务发明,算“国有资产”。
你想把它卖了或者拿去开公司,流程极其繁琐,要层层审批,跟卖掉一栋楼差不多,谁也不敢碰。
“单列管理”就是会计制度的革命。
它允许高校把这些专利发明,从“国有资产”大账本里拿出来,单独列一个“科技成果”小账本。
这个小账本里的东西,就可以按市场规律,快速地去交易、去转化。
第二项改革,叫“赋权改革”。
明确了科研团队可以拥有发明成果的所有权,或者至少是长期的使用权。
自己的“孩子”自己能做主了。
第三项改革,是激励。
以前评教授,只看论文、看项目。
现在,陕西的高校规定,科研人员如果能把技术转化出去,拿到了真金白银的收入(比如有教授靠转化拿了600万到款),一样可以破格评教授。
这三招下去,彻底打通了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的死结。
“搞转化有奔头了”,这成了陕西高校圈的新共识。
我们回头看,府谷的镁业,能搞定高纯度技术,靠的是西安交大。
隆基的发展,离不开创始人李振国的西安交大背景。
宝钛的背后,站着的是整个国家的科研体系。
“秦创原”,就是把陕西这个“科教大脑”和它强悍的“产业肌肉”,真正连接起来的“中枢神经系统”。
07
看明白这些,我们再回头看陕西的崛起。
日本和美国“没想到”,是因为他们还在用老地图看中国。
他们以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只发生在沿海。
他们没有看到,中国的内陆省份,正在发生一场更深刻的质变。
陕西的成功,不是靠一个“政策洼地”,也不是靠某一个“超级工厂”。
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爆发。
是“国家战略布局”(三线建设的宝钛集团)的历史底蕴;
是“资源禀Fù的创造性转化”(府谷的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智慧;
是“民营企业家的战略远见”(隆基的转向和比亚迪的收购)的时代魄力;
是“顶层制度的自我革命”(秦创原的三项改革)的强大推力。
这几股力量拧在一起,才造就了今天这个让全球都无法忽视的陕西。
这个故事说明,未来的全球竞争,不只是港口和航线的竞争。
更是“科教、产业、资本、制度”四位一体的深度整合能力的竞争。
而在这条新赛道上,陕西,这个古老的省份,已经跑在了前面。
创作声明:
本故事来源:【《日本没想到,美国也没想到,如今的中国陕西省,已成为全球焦点》(用户上传文件)、《2024年陕西GDP为35538.77亿元同比增长5.3%》(中国经济网)、《“钛”厉害!宝鸡钛产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宝鸡新闻网)、《榆林日报:去年府谷金属镁产量占全球近一半》(陕西省科技厅)、《2024年陕西汽车产量175.4万辆》(陕西省人民政府)、《【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振国》(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奋斗者”号载人舱球壳“钛”给力!》(宝鸡新闻网)、《不产钛,宝鸡何以居全球钛产业“C位”?》(陕西日报)、《毁誉参半中国品牌历史系列之比亚迪》(汽车之家)、《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加入中汽学会团体会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官网)、《府谷:从“煤”到“镁” 锻造优势产业》(中国环境报)、《向新向智向绿陕西府谷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央视网)、《陕西“三项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20条措施全面深化“三项改革”》(中国政府网)】,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观点文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
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