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翊飞
陕西咸阳一辆无人配送车在行驶中卡住一辆倒地的电动车后继续拖行,北京昌平区一辆无人配送车与轿车碰撞后自行驶离现场……近日,无人配送车遇事故后或“浑然不觉”或“自行逃逸”,说明无人配送车从小范围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的过程中仍存不足,应在技术进步、规则完善以及伦理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加速技术迭代升级。无人配送意味着物品配送过程中没有或只有少量人工参与,对安全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事故中,无人配送车未能及时识别风险、采取应对措施,暴露技术缺陷。企业应通过针对性数据训练、场景模拟和算法模型的优化,切实提升主动安全能力,使无人配送车拥有更高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更强的场景适应性。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和一些地方对无人配送车的道路测试范围、安全规范已出台相关规定,但仍暴露监管漏洞。相关事故中,涉事无人配送车事发时属于超范围运营,反映出部门监管存在缺位、企业规则意识有待加强。未来,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构建权责清晰、执行有力的监管闭环,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法治基础。
共商科技伦理议题。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无人配送车面对的伦理风险日益凸显。比如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优先保障其他车辆行人安全还是保护车内财产为先,类似的价值选择既关乎技术参数设定,更涉及社会伦理共识,需要政府、企业、学界多方共同探讨。
安全可控是无人配送车发展的基本原则。唯有技术创新契合社会期待、法规完善保驾护航、科技向善筑牢信任根基,无人配送车才能真正驶向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