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欧贵胄到边缘车企:极星在华溃败与迟来救火
2025年6月,哥德堡。李书福通过PSD急投2亿美元,像一支止痛针。极星上半年毛利率-49.4%,中国区半年仅售69辆,摊到单车亏近27万元,火已燎原。
回到2017年,沃尔沃“翻新”极星为新能源品牌:瑞典主研发与设计,吉利管生产与供应链,总部仍在哥德堡。起步便是“贵胄”身段。首款极星1定价145万元,年限500台,2021年停产,高举难落。
走量之作极星2于2020年上市,随即曝出安全隐患并召回2200辆,之后五次召回成“常态”。车主话刺耳:“返厂比OTA升级还勤。”三年销量不及同期Model 3一半,口碑与节奏皆失。
产品路线飘忽。极星3重回70万元豪华SUV,次年极星4下探30万元级,再规划百万级的极星6超跑。价格区间在30万—145万间横跳,消费者无从识别其“何者为本”。
症结先在中国显形。2025年上半年:1月尚有56辆,春夏几近休克。线下36家网点中,停摆者已逾三分之一,在线订车关闭,仅上海前滩直营店独撑。2023年与星纪魅族合资的“极星科技”,2025年4月即宣告终止,本土化折戟。
治理失衡雪上加霜。8年7任中国区CEO,路线朝令夕改;跨时区决策滞后,“瑞典晚6—7小时,等那边上班再批”,连活动物料也要自瑞典转运,慢半拍、再慢半拍。
财政已入险地。2024年底总资产40.54亿美元、负债73.83亿美元,净资产为负33.29亿美元;2019—2024年累计亏损超53亿美元,2024年一年亏20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净亏11.93亿美元,账上现金约7.19亿美元,加上这2亿,也只够喘息。沃尔沃在2024年2月降持至约18%,并明确表示“不会再提供进一步资金支持”。
海外亦不稳。2024年欧洲占销量约75%,靠英、瑞、德支撑;美国2025年二季度同比下滑56%,高价车型难对冲消费趋低的现实。
史家常言,名器失其用,虽富而危。《汉书·食货志》有句:“用不足,必取之于民。”极星久赖母体输血,却未给出清晰的产品锚、可靠的品控与迅捷的本土组织。再华美的“北欧气质”,也敌不过市场的冷手。
若你所在城市曾有极星门店、活动单页、召回通知或购车合同照片,欢迎分享你的见闻与资料线索。这段产业兴衰,需被如实记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