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量猛增,助力汽车绿色转型,推动低碳发展

说起动力电池产业这几年在中国的发展,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牛”!

这么说不是拍马屁,是真心实意地觉得现在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相关的电池领域,真的可以说是全球翘楚。

特别是这次看到数据,2020年到2024年,短短几年时间,动力电池产量竟然翻了十倍,从83.4GWh直接干到了1000GWh以上,这个增速,搁谁身上谁不震惊?

这背后的故事,我觉得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动力电池产量猛增,助力汽车绿色转型,推动低碳发展-有驾

首先,咱们中国人有个传统,就是遇到新事物,最开始可能低调观望,但是一旦嗅到机会,全民上阵,资源聚集,速度就快得让别人措手不及。

新能源汽车就是这么个例子。

十年前,说实话,咱们大街上的纯电车、混动车那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开燃油车,甚至根本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开一辆靠电跑的车。

可这几年,情况完全变了,先是政策引导,比如限牌、补贴,各地政府各种鼓励,紧接着,资本和企业看到市场机会,开始大投入。

上到比亚迪、宁德时代这种头部企业,下到各种配套材料、设备、回收等中小企业,全部蜂拥而至,大家一起把产业链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最让我佩服的是技术进步的速度。

以前提起锂电池,大家还觉得是“洋玩意儿”,觉得核心技术都在国外。

但事实证明,只要有需求、有市场、有政策支持,咱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真强。

比如现在量产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经普遍超过了300Wh/kg,这个参数放在五年前,绝对算世界顶级。

更厉害的是,半固态电池已经开始上车应用,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也越来越快。

以前老说“卡脖子”,现在外国同行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很多核心技术上已经不只是跟跑,而是领跑全球。

那些以前高高在上的国外供应商,现在反过来要和咱们中国企业合作、引进中国技术,这种变化谁能不为之骄傲?

当然,光有技术不够,还得有产业链配套。

中国的强大就是因为我们有全球最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

动力电池产量猛增,助力汽车绿色转型,推动低碳发展-有驾

从最上游的锂矿、正极材料,到中游的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再到下游的回收拆解、梯次利用,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大量企业深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川,过去大家提到四川,想到的可能是火锅、熊猫,现在四川已经成了全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重镇。

宜宾、成都、遂宁等地,聚集了上百家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政府还不断加码支持,引进大项目、搞产业园、完善基础设施,一环扣一环,产业链越拉越长、越做越粗壮。

这里还不得不提中国动力电池的全球竞争力。

有人说,咱中国的电池只是在国内卖卖,这可真是小看了咱们。

现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的企业,咱中国企业占了六个席位,合起来市场份额超过60%。

不仅如此,中国还向全球供应了70%的电池材料和60%以上的动力电池。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动力电池出口量130GWh,同比增长32.7%,而且这些出口不是单纯地卖货,本身还带动了设备出口、技术服务、海外投资建厂。

这说明咱们已经从“世界工厂”升级成“世界创新工厂”,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影响全球。

更有意思的是,动力电池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元化。

以前一提动力电池,全世界都盯着汽车市场,尤其是乘用车。

但现在,中国企业在低空飞行器(像eVTOL)、内河船舶、重型工程机械、智能农用机械等领域也开始发力。

动力电池逐渐从“交通能源产品”变成“社会多领域清洁能源支撑”。

这背后的意义太大了,不仅仅是汽车“绿”了,整个社会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动力电池产量猛增,助力汽车绿色转型,推动低碳发展-有驾

四川的例子特别有代表性。

原来四川动力电池产业基本是“空白”,但就这两年,依托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发布新技术、新产品600多项,签约重大项目200多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

2024年前九个月,四川动力电池产量168.1GWh,同比暴涨49.2%,全年有望突破200GWh,占全国五分之一。

这种发展速度令人震惊。

更牛的是,四川把上下游企业聚在一起,不仅有矿、有材料、有制造、有回收,甚至连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有五家都在四川落地。

别人还在搞“串珠成链”,四川已经玩“集链成群”了。

其实,咱们这么快取得成绩,离不开政策引导和产业规划。

国家从上到下,对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研发、生产到消费都给出了强有力的支持。

地方政府像四川一样,也都铆足劲儿“筑巢引凤”,各种人才政策、资金补贴、项目支持,吸引企业扎堆落户。

再加上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超强,各地充电桩、换电站一夜之间遍地开花,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大大提升。

说到未来,我觉得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还远远没有到天花板。

第一个方向就是技术升级,全固态电池、高安全性电池、超快速充电、长寿命电池,这些都是下一个攻坚目标。

谁抢先搞定谁就能掌控市场主动权。

第二个方向是应用拓展,除了传统汽车,还可以向航空、船舶、工程机械、储能等各个领域扩展,用动力电池去替代更多传统能源。

动力电池产量猛增,助力汽车绿色转型,推动低碳发展-有驾

第三个就是全球化,既要巩固在国内的主导地位,还要加快“走出去”,在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地建厂布局,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成为全球市场的真正主角。

当然,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不少。

比如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如果做不好,遍地都是废旧电池,对环境也是负担。

还有上游资源紧张,锂、镍、钴这些矿产毕竟有限,必须提前布局全球资源,搞好资源保障。

再有就是产业同质化竞争,大家都往一个方向挤,容易拉低利润、浪费资源。

最后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如果只拼规模、不拼科技,产业就容易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

好消息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开始引导企业规范发展,鼓励创新,完善回收体系,加强环保和安全标准,这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还想说,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以前大家觉得这些高科技产业离自己很远,好像只是企业家、科学家的事。

可现在,新能源汽车已经开进千家万户,动力电池也影响着我们出行、用电、甚至就业。

比如四川动力电池兴起后,带动了大量就业岗位,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毕业生就业率飙升,老百姓的生活也因产业升级而受益。

未来,随着电池产业和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智慧交通等新兴领域深度融合,会带来更多超乎想象的变化。

所以,我觉得动力电池产业不仅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更是中国引领全球绿色能源革命的“秘密武器”。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开放合作,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动力电池产业一定能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从国内市场走向全球舞台,成为推动世界汽车产业、能源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

最后,我想说一句,千万别小看中国企业家的魄力和中国工程师的勤奋。

过去十年,我们靠着群策群力,把曾经依赖进口的动力电池产业做成了出口全球的中国名片。

接下来的十年,只要我们不松劲,继续投入、持续创新,动力电池产业一定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多惊喜,也会让世界看到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真正实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