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充电宝行业曝出重大安全隐患 —— 知名品牌罗马仕因电芯缺陷问题,宣布紧急召回 2024-2025 年生产的 3 个热门型号充电宝,召回总量达 49 万台。此次召回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多地已发生相关安全事故:北京某高校学生反馈,使用该品牌充电宝充电 10 分钟后,设备温度骤升致无法触碰;深圳地铁车厢中,一名乘客携带的共享充电宝突然冒烟,引发乘客恐慌撤离。
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发布的抽检报告更显严峻:全国范围内43.6% 的充电宝检测不合格,其中共享充电宝的问题率高达 67.2%。315 调查团队通过行业卧底调查发现,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采用 “拆机旧电芯”“劣质回收材料” 生产,甚至省略关键的过充保护芯片。这些看似便捷的移动电源,实则成为隐藏在消费者口袋、背包中的 “安全隐患”。
三大致命陷阱需警惕,90% 消费者曾中招
1. 反向偷电 + 数据窃取:手机或被 “暗中吸血”
“借共享充电宝充 1 小时,手机电量反而少了 20%”,类似反馈在社交平台频繁出现。调查显示,部分劣质充电宝内置恶意芯片,不仅会反向消耗手机电量,还可能非法读取手机内的照片、通讯录及支付记录。这类问题产品多集中在火车站、商圈、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尤其是路边免费赠送、无品牌标识的充电宝,风险系数更高。
2. 过充保护失效:深夜充电存自燃风险
一位网友分享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晚上给手机插着充电宝充电,凌晨被刺鼻气味呛醒,发现充电宝外壳已变形”。据检测,不合格充电宝的过充保护芯片响应速度比合格产品慢 3 倍,满电后仍持续供电,最高温度可升至 87℃,极易引发自燃、爆炸。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共享充电宝为营造 “续航强” 的假象,刻意调高输出电压,长期使用会直接损伤手机电池,缩短设备使用寿命。
3. 接口协议漏洞:双 USB-C 线或成 “耗电元凶”
随着双 USB-C 线的普及,一个隐蔽陷阱逐渐显现:部分劣质充电宝的接口协议存在缺陷,插入双 USB-C 线后会触发 “反向充电” 模式 —— 手机不仅无法充电,还会向充电宝供电,半小时内可能耗光手机 50% 电量。这种问题多发生在通勤应急、户外露营等场景,消费者常误以为是手机本身出现故障,难以察觉充电宝的问题。
监管部门发布避坑指南:3 步辨真伪,维权有新规
1. 3 秒查询 3C 认证,无记录直接停用
根据国家强制标准,所有正规充电宝必须通过 3C 认证。消费者可通过以下步骤验证:打开微信或浏览器,搜索 “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官网链接:cx.cnca.cn),输入产品型号或品牌名称,若查询无匹配结果,需立即拒收或停用该产品。需要注意的是,3C 标识必须永久印制在机身,贴纸式、可撕式标识均为违规产品。
2. 出现 4 类信号,立即停用并妥善处理
当充电宝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第一时间拔掉电源,按有害垃圾规范处理:一是机身鼓包、变形(即使仅轻微凸起);二是充电时异常发热,外壳烫手;三是充电过程中频繁断电,接口松动;四是散发刺鼻异味(如塑料烧焦味、酸味)。
3. 2025 年维权新规:举证责任倒置,消费者无需担责
针对充电宝质量纠纷,2025 年实施的新规明确 “举证倒置” 原则 —— 消费者遇到召回障碍、虚假宣传或质量问题时,无需自行举证,由商家自证产品合格。具体维权渠道包括:拨打 12315 热线,或通过 “全国 12315 平台” 小程序提交投诉,平台将在 24 小时内响应;若为电商平台购买的产品,可直接申请 “假一赔三” 及强制退款,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选购建议:三类充电宝不建议买,优选具备三重保护的产品
在选购充电宝时,需避开三类产品:首先,价格低于 50 元的大容量充电宝(行业正常生产成本至少 80 元,低价产品多为偷工减料);其次,无品牌、无型号、无 3C 标识的 “三无产品”;最后,使用超过 1 年的共享充电宝(行业普遍报废周期为 12 个月,超期使用风险翻倍)。
推荐选择的产品需满足:机身印有清晰 3C 标识,品牌官网可查询产品信息,支持 7 天无理由退货,优先选择具备过充、过温、短路三重保护功能的型号,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
如果你的充电宝曾出现过上述异常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历,也可以将本文转发至家庭群、朋友圈,提醒身边人远离 “充电陷阱”。安全使用移动设备,不仅关乎个人财产安全,更与日常生活的便捷性息息相关,需时刻保持警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