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汽车圈这两年什么话题最容易炸锅,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恐怕要上榜前三——但说续航那是续航,说黑车总得讲点基本的操作逻辑吧。
最近网上就出了个让人五味杂陈的小剧场。有个人在网上大张旗鼓地吐槽尊界S800,说啥高速突然掉速,简直不敢恭维。这咋一听,多少让人膝跳反应:难道又有“跑半路熄火”的翻车现场?难道某品牌的黑历史又添一笔?
但冷静扒拉一下幕后细节,故事立刻转弯成了个“自己作,怪谁”的大翻车笑话。
咱先放下情绪,用吃瓜群众的眼睛瞅瞅过程。车主哥们儿是怎么操作的?油箱空空如也,电池也撸到弹尽粮绝,定位还在加油站附近绕啊绕的。大概率,他坚信只要油用完电耗光,车就歇菜,那样拍视频劲儿才大。大家伙都明白点混动增程原理,这车只要油箱里还剩一嗝儿油,哪会真的一点儿动力都没有?反正看这操作,专业人士恐怕都得嘴角抽搐:你想证明什么?
有段子说得好,“为黑而黑,精神状态已经勉强维持”。网上有些阴阳怪气的测评,除了图一波流量,剩下的意义还真不好找。此哥们用一招自编自导的“极限续航坑”,没油没电强行出现失速,把锅安在S800脑门上——你说他图啥?是痛痛快快踩完油门想博一波关注,还是真觉得自己就是真理唯一发言人?
值得玩味的是,他的视频一出,评论区瞬间分成两拨。一拨跟着吐槽车的糟心;另一拨倒是挺明白,直接质疑他的测试是不是有点故意为难。咱以路人心态看过去,也不禁好奇:你正常用车谁没事开到油空电绝?就想问问,现在大马路上哪有车主敢真这么搞,万一半路趴窝,天知道多尴尬!
别说混动车,油车电车你都别这么玩。你想让油箱见底,仪表盘从橙色灯到红色警告闪烁到心跳加快,一身冷汗出加油站,心理素质一般人还真受不了。电动车那更是,低电量预警一出,许多人直接汗毛立起来,拼命往最近充电桩赶。有谁会特意最后一公里弹尽粮绝?放在日常生活里,这莫名其妙的“极限测试”,你不给自己添堵都算佛系了!
说到底,这种操作和真正常用体验风马牛不相及。测试极端情况的意义是啥?要么给工程师调优技术、修补Bug用;要么给极客玩票场合显摆炫技。要普通老百姓换着方式这么造,怕不是车还没报废人心先崩溃了。
再说回尊界S800这款车,也就是个增程混动。简单讲,油没了的确歇菜,电空了增程器补能。只要油箱里攒点油,就不至于彻底罢工。其实大家买车讲究的就是省心实用,谁跟自己过不去,追求残血掉电零油的极端体验?会开小车的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加油站别太远、充电桩别太难找”。
结果这哥们抖机灵,把自己折腾半天,绕着加油站兜圈消耗电量,等仪表盘“负极拉爆”时再踩油门。最后还一本正经地控诉:你瞅,掉速了,这车不行。这要不是精神小伙没睡醒,就是图那点子关注度,啥都敢编点剧情。咱普通车主表示“谢谢,咱不约”。
说实在的,厂家的官方回应都忍不住下场。人家用户中心发话,意思是:你只要油箱里攒点油,增程器就能工作,动力续命。但你刚加完油立马就踩地板油?这电还没转出来就想要动力,别说混动,换成饭店厨房刚点火,锅还没热呢,你就想下锅爆炒?就这急脾气,可能只有博主自己才能理解了。
还有意思的来了,他根本不信任何人的解释。官方的话不听,网友的分析不认,只信自己眼睛所见。这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倔劲儿,网友说得好:“我的世界只有我的真理,别人的建议那都是风中坠叶。”你细琢磨,这波操作不是自说自话是啥?
有时候网络上总爱闹点新鲜事情,这种“自己定义真相”的测评,要不是有流量基因在暗地发力,大概率也做不出啥声量。不信网上闲聊,有人接话有人反驳,热闹是别人的,尴尬却属于自己。车主最后落下个“不信谁都信自己”,一句话让吃瓜群众一头雾水。
大家真要较真混动车的技术门道,得实打实去聊电动机、发动机配比、油耗表现、热机效率、能量回收能力,这才叫“评测”。恶意刁难、错位操作,一锤定音就上纲上线,图啥呢?除了浪费时间,还真挑不出啥价值来。
其实就拿这件事来说,更像一出车圈的小型戏剧。主角执念要证明车不行,配角全是讲道理的路人和官方。剧情不复杂,反转倒是挺触底的。如果从旁观者立场再分析一步——你说,真有谁买车会关心“油电全空还能不能跑”?关心的都是:油还剩多少,能撑多远,保修可别坑人,售后得靠谱。
另外补充个常识,不论电车、油车还是混动,大多数厂家都不建议车主把能量耗尽——不管你是燃油怠速熄火,还是电量清零,车子的受损风险都高。特别对混动来说,极端状态说不定还伤电池、伤发动机、不利于安全。你要是真把测试写进说明书,厂家大概要头疼好几天,一群客服轮番劝退,说“别以身试法”。
其实车圈里想做爆款内容很难,尤其是新能源时代,大家都想扮演“真理守护者”。但话说回来,黑科技秀场固然能带节奏,可“演砸了”成笑柄真没必要。与其自编自导闹个段子,还不如和工程师多聊聊,搞点干货评测,赚得那是真实口碑。你要说真遇到失速等异常,用户中心售后热线走一圈,比在评论区自说自话有用多了。
所以说,这出“以偏概全式”抹黑,无论技术门槛还是测试手法都难登大雅之堂。你想做成反转新闻,至少得摆足事实证据,人家官方都出来解释,你还能怎样?车圈的瓜年年都有,没想到今年瓜主还自带剧本和主旋律。
但话说回来,这类事件也给咱们普通消费者提个醒——遇事别光看表象,网上那些惊悚的“实测实验”,有时候和日常用车八竿子打不着。真有疑问,看看说明书,多请教厂技师,总比被剧情带着跑好。毕竟自High的“论证法”,结论往往只服务于自己的目的。
说白了,网络测评再精彩,也替代不了自己的真实体验。买车、用车得动脑筋,不能光靠某个爆款视频定生死。期待后续有更多理性讨论,别只为博眼球而“脑洞大开”。你觉着這波黑评,能有几分可信度?是技术盲区,还是纯粹给流量添佐料?欢迎底下留言,会不会遇见下一颗车圈“瓜王”?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