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粘度的发展历史,本期我们就来深究一下粘度与粘度指数,在润滑油众多数据标准中,到底有何具体而实际的意义。
我们常说的润滑油粘度指数,表示一切流体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程度。粘度指数越高,表示流体粘度受温度的影响越小,粘度对温度越不敏感。注意:粘度和粘度指数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目前国际上较常用的计算标准,即以二种润滑油作为标准进行计算,假定其中一种具有平滑的 粘度——温度 曲线的润滑油粘度指数为100,假定另一种具有倾斜的 粘度——温度 曲线的粘度指数O,将欲测样品的 粘度——温度 变化程度与相对粘度的上述标准润滑油作比较,所计算得的百分数,即称为该油样的粘度指数(GB1995或GB2541)。
其计算公式:
VI=(L-U)/(L-H)*100
U——试油在40℃时的粘度
L——在100℃时与试油具有相同粘度的低粘度指数(=0)油在40℃时的粘度。
H——在100℃时与试油具有相同粘度的高粘度指数(=100)油在40℃时的粘度。
粘度比指的是:油品在两个规定温度下 所测得较低温度下运动粘度 与较高温度下运动粘度之比值。工业润滑油以40℃的运动粘度来划分,内燃机油以100℃运动粘度来划分。
在选择润滑油的时候,必须正确选用粘度指数。因为机油粘度指数,表示机油粘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性能,系数过大会导致启动困难,消耗动力;系数过小会降低油沫支撑能力,增加磨损。
由于粘度和温度的变化是对数关系,在使用粘度比或粘温系数时,必须在与规格标准规定的同牌号(即同粘度)油相比,以免得出不正确的结纶。
简而言之,同一种机油在不同的温度下,粘度是不一样的,所有的机油都是温度越低,粘度越大;反之,则温度越高,粘度越小。
从汽车润滑油的角度上来说,首先要正确选择合适的粘度(比如说:0W20、5W40),但在选对粘度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机油的粘度指数。
由于润滑油的粘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润滑油的粘温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粘温性能:指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机油粘度的稳定性能),这种性能的好坏就是通过粘度指数来体现的。

一旦机油的粘度指数太低,便意味着机油越容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冬季低温流动性变差,影响冷启动,高温时粘度下降,油膜厚度变薄,强度下降,密封效果变差,无法提供全时的润滑保护。

发动机对机油的粘度要求是一个范围值,不管在冷车还是热车的情况下,机油都必须要保证粘度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在特定的粘度范围内,并尽量保持机油粘度的稳定。
根据粘度指数不同,可将润滑油分为三级:35~80为中粘度指数润滑油;80~110为高粘度指数润滑油;110以上为特高级粘度指数润滑油。粘度指数处于100~170的机油,为高档次多级润滑油,它具有粘温曲线变化平缓性和良好的粘温性。

在所有已知粘度指数机油产品中,矿物质机油粘度指数主要集中在120-160区间,而半合成机油粘度指数也仅在130-170区间,全合成机油则在140-220区间。而且以160-180区间款型最多,显然全合成机油粘度受温度影响小,加上全合成基础油特性,大部分部分粘度机油粘度指数都到150以上。因此在严寒及高温的情况下,全合成油仍能保持适当的粘度及油膜强度,为发动机提供持续性保护。
领威石油
如领威石油旗下的全合成机油系列就有很好的稳定性,不论温差变化有多悬殊,都能够在区间内最大限度地保持油品的性能,从而更有力的保证机器的润滑,降低损耗。
总的来说,粘度指数数字越大,机油粘度受温度影响越小。建议需要长时间使用的车辆,选用高粘度指数油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若侵权请告知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