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贸易争端升级,技术封锁加剧,军事对峙愈发明显,两国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演变。部分国际媒体甚至发出警告,若美国与中国爆发战争,美国可能会在短短一周内遭遇类似二战初期法国所遭受的惨重失败。
中美关系现状:从贸易战到军事对峙
自2017年特朗普执掌美国政权以来,中美之间的互动轨迹急转直下。当年,美国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实施了高达500亿美元的关税,这一举措标志着贸易战的大幕正式拉开。
中国并未屈服,果断推出相应的反击策略,双方你来我往,经济领域均遭受了不小的损失。进入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美国指责中国隐瞒疫情相关消息,双方的敌意因此进一步加剧。
2023年,美国对中国超过百家机构实施了经济制裁,其依据是这些机构要么与中国军方存在关联,要么涉嫌参与网络攻击。进入2024年,尽管中美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会面,意图缓解紧张关系,然而,诸如技术竞争、地缘政治分歧等关键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双方之间的紧张态势依旧如故。
在这种形势下,军事冲突的潜在风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众人关注的中心。在南海和台海,两国间的军事对峙愈发频繁,美国航母在该区域的活动日益增多,而我国亦不甘落后,连续举行军事演习。正因如此,外界才会提出“一旦开战一周便会惨败”的观点,这种紧张的氛围让人感觉战争似乎一触即发。然而,美国真的敢于采取军事行动吗?恐怕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美国军事力量的局限性:表面强大,内里隐患
美国无疑是现今全球军事力量最为雄厚的国家,这一事实无人质疑。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航母编队,空军实力堪称无敌,军费投入更是长期位居各国之首。2022年,美国军费支出超过8000亿美元,远超其他国家。然而,这种看似强大的表象并不能掩盖其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在面临大国间的冲突时,这些不足之处可能演变成致命的弱点。
近期,美国频繁向乌克兰和以色列提供援助,导致其武器储备大幅减少。以155毫米炮弹为例,2021年时库存尚可,然而到了2023年,因向乌克兰提供支持,该类弹药储备已降至临界水平。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在短短三个月内便消耗了美国七年生产的“标枪”导弹。
根据美国五角大楼的数据,截至2022年9月,其已向乌克兰输送了超过九十万枚炮弹,而“海马斯”火箭炮的数目尚未计入。如此庞大的消耗量迫使美国加快了炮弹的生产步伐,然而即便如此,生产速度依旧无法满足需求。
美军高层坦言,当前武器制造能力不足以应对多线作战的挑战。一旦与中国发生冲突,这一后勤不足的问题将更为突出。毕竟,大国间的战争并非小规模冲突,弹药消耗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依据历史记录,在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军队在短短9天内便发射了36万枚炮弹,这一数字是常规战斗弹药消耗量的五至六倍。在上甘岭一役中,美军在仅3.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投下了190万发炮弹以及超过5000枚炸弹。若以当前俄乌冲突为例,情况则更为一目了然:乌克兰炮弹的消耗速度令美国感到意外,以至于他们甚至期望对方能更多地使用精确制导武器以节省弹药。
美国部分顶尖智囊机构,诸如“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以及兰德公司,对中美可能发生的冲突进行了多次模拟推演,其研究结果令人震惊。他们预测,若美中爆发一场激烈的高强度战争,美军在短短7天内便可能将精确制导武器弹药消耗殆尽。
以美国空军装备的AGM-158型号导弹为例,预计到2025年,其总数将大致在6500枚上下。在面临高强度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弹药最多只能维持大约8.5天的作战需求。CSIS的报告更是直言不讳,指出一旦弹药耗尽,美国除了选择迅速投降之外,别无他法。
这种观点似乎有些言过其实,然而其背后的推理却是这样的:在当今的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些武器的制造周期漫长,价格昂贵;一旦库存告罄,短时间内难以补充。兰德公司进一步指出,即便美国全力加速生产,填补弹药短缺也需要超过20个月的时间。相较于二战时期,美国每日能生产超过百架飞机,仅需17天便可以制造出一艘驱逐舰,那种令人畏惧的工业生产能力如今已成为过往云烟。
中美军事对比:数量差距与质量博弈
为了评估美国是否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仅仅审视美国的不足之处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将双方的军事力量一一列出,进行对比分析。在数量和质量上,中美两国各有其优势和劣势,然而,两者之间的差距以及潜在的风险都是显而易见的。
在数量方面,美国所拥有的导弹储备确实显著多于我国。据俄罗斯军事专家评估,美国射程在500公里以上的各类导弹总数已超过15万枚,而我国可能仅有大约1.2万枚。另外,有资料显示,美国拥有2000枚“战斧”巡航导弹以及LRASM远程反舰导弹,而我国的巡航导弹总数大约在1500枚左右。无论如何计算,美国的数量优势都十分突出。
在核武器领域,美国显然占据优势。据美国官方公布的信息,其部署的核弹头数量高达1419枚,总数或许已突破4000枚。而我国在核武器方面从未对外透露具体数据,外界普遍估计大约在400枚上下,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这样的差距使得美国在战略威慑方面显得更加自信。
数量并非唯一关键。美国的一些智囊机构经常提及“7天弹药耗尽”的说法,这实际上带有夸大其词、捧高中国的嫌疑。照他们的推理,中国的导弹数量明显较少,按理说应该率先被用尽。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战争不仅取决于现有物资的多少,还关乎补给线的维持能力,这一点稍后将会详细阐述。
在质量方面,中美两国导弹均展现出各自独特的优势。美国的“战斧”Block5型巡航导弹性能卓越,射程可达1600公里,不仅能够攻击陆地目标,还能锁定海上移动目标,甚至重新具备了反舰作战的能力。《中国国防报》指出,该导弹具备一定的隐身性能,对我国的航母战斗群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我国实力同样不容小觑。“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被誉为“航母杀手”,其速度之快、轨迹之诡异,即便是“宙斯盾”系统也仅有不到2秒的拦截时间,几乎无法防御。此外,“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和“红旗-9B”防空导弹,也让美国感到忧虑。更不用说“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其射程据说可达1万公里,从南海即可直击美国本土。这种远程打击能力,让美国不得不掂量掂量。
核武器构成了中美之间斗争的终极防线。尽管美国拥核弹头数量众多,但中国所拥有的400枚同样足以应对。一枚现代核弹就能摧毁一座城市,而400枚的威力足以让美国承受无法承受的损失。中国始终坚持“核反击”的原则,一旦遭受攻击,必将进行报复。正是这种相互毁灭的潜在风险,使得美国不敢轻易采取行动。
工业产能:美国的痛点,中国的底气
在战争的尾声阶段,较量的是双方的耐力,而这种耐力的持久与否,关键在于工业生产的能力。美国所暴露的不足与我国所展现的新兴优势,在这一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成为全球工业的领头羊。相关资料显示,彼时美国每日可生产超过百架飞机,仅需17天即可建造一艘驱逐舰。从1940年至1945年,美国总计生产了超过1200万吨的炮弹,平均每月产量接近20万吨。正是这种强大的生产能力,使得美军在朝鲜战争中能够毫无顾忌地猛烈炮击,上甘岭战役便是明证。
美国工业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美军每月的生产量仅限于1.4万枚155毫米口径炮弹,即便是在朝鲜战场上,也无法完成两轮的射击。为了支持乌克兰,美国计划将月产量提升至9万发,然而截至目前,实际产量仍停留在6万发。
原因十分实际:美国境内仅有五家炮弹制造厂,其生产线仍沿用二战时期的旧设备,且熟练工人数量不足。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明确表示,要生产出足以击败解放军的LRASM导弹,至少需要20个月的时间。这一情况暗示,一旦爆发战争,美国在弹药耗尽后补充将面临极大困难。
观察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正逐步增强。近年来,我国成功掌握了大批量、低成本生产战术导弹的核心技术,导弹储备将持续增加。与美国智库所担忧的“7天弹药耗尽”问题相比,在我国并不显得那么严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享有盛誉,疫情期间口罩、医疗物资的快速生产更是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放到军事领域,这种“后发制人”的优势让美国压力不小。
“一周惨败”靠谱吗?夸张背后的动机
外界媒体及研究机构常常提及,美国一旦开战,不出一周便会如同1940年的法国那般迅速地投降。这种说法可信吗?答案是:确实有所根据,然而,其程度被过分夸大了。
1940年,法国在德国的闪电战下仅用六周便宣布投降,这一结果的关键在于其工业和后勤供应的不足。尽管现今的美国也面临着产能的挑战,但与法国当时的情况相比,差距甚远。智库进行的兵棋推演有其合理之处,例如指出弹药消耗速度过快、生产速度缓慢等问题,然而,将“迅速投降”作为结论,则显得过于夸张,更多的是一种耸人听闻的说法。
分析指出,此现象背后存在两种主要目的:首先,通过夸大其词来吹捧中国,使中国误以为自己实力非凡,从而降低警惕;其次,以骗取资金为目的,向美国国会施加压力,以获取更多资金用于补充库存和升级生产设施。
实际上,尽管美国的军事工业体系有所衰退,但其基础依旧稳固。作为所谓的“军事工业综合体”,若其全力以赴投入生产,崩溃的速度未必会那么迅速。再者,美军既然已经察觉到了问题,必然会在事前储备物资,不至于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因此,“一周内惨败”的说法更多是媒体炒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总体而言,美国不敢轻易与中国发动战争,并非惧怕战败,实则是因为代价高昂、风险巨大。中美两国经济紧密相连,一旦冲突爆发,双方都将遭受重创。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依赖甚深,而中国亦亟需美国的技术支持。贸易战已令双方尝尽苦果,若再起战端,后果将更为严重。
中国导弹品质卓越、核威慑力强大,即便美国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也不敢确保能够稳操胜券。若战事演变为持久战,美军的后勤补给将成为其致命弱点。此外,盟友的支持未必能及时到位,全球舆论也将成为美国的一大困扰。中国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广泛的影响力,美国若孤军奋战,其可能性不容忽视。美国民众普遍对战争持厌恶态度,政治家们不敢轻易冒险。回顾阿富汗撤军时的混乱局面,又有谁敢再次冒险赌上一把呢?
美国为何不敢与中国发动战争?这并非因为胆怯,实则是不允许,亦非所愿。外界所传“一旦开战,一周内必将惨败”的说法虽有一定依据,却多半是过度的夸大。中美之间的竞争注定会持续很长时间,而军事对抗仅仅是作为最后的手段。
美国之所以行事谨慎,是因为其对自身不足之处以及中国实力的深刻洞察;而中国所展现出的自信,则源自于其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对于未来的局势走向,无人能够准确预测,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这场对抗中,双方都在权衡自身的分量,都不愿轻易地引发冲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