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隐藏式车门把手,让安全问题不再“隐形”

  5月8日至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拟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作出规定,此举引发社会关注。(5月11日《人民日报》)规范隐藏式车门把手,让安全问题不再“隐形”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的推进,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其独特优势迅速走红。它与车身一体化设计,不仅能减少风阻系数,降低燃油车油耗、增加电动汽车续航,还提升了汽车的整体观感和科技感,成为不少消费者购车时的心仪之选。然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新问题。隐蔽无标志,让不少人在使用时“摸不着头脑”;碰撞、起火事故导致车辆断电,使电动式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失效,极大地增加了救援难度和逃生阻碍;缺乏明显统一标志,在紧急情况下更是让操作难上加难。这些问题如同隐藏在科技光环下的暗礁,威胁驾乘安全。

  此次拟出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直击痛点,从救援逃生角度出发,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确保在断电、碰撞等极端情况下车门系统仍能开启,为救援和逃生争取宝贵时间。同时,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全标志,提高标志的可见性,降低乘员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此外,对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提出要求,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为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筑牢防线。

  汽车车门把手标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和设计范畴,成为关乎生命安全的关键问题。规范隐藏式车门把手,就是让安全问题不再“隐形”,让科技在安全的轨道上稳健前行。事实上,隐藏式车门把手的问题已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多家车企负责人纷纷表示正在积极研发应对极端情况的门把手技术。这充分说明,产业界已经认识到安全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正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和完善相关标准尤为重要。从发布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到要求车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再到拟出台车门把手国标,一系列政策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制定车门把手安全国家标准,既是及时修正产业问题,也是为优势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政府完善监管标准引导发展方向,企业强化安全意识提升产品可靠性,社会各界参与监督构建良性生态。三方协同发力,才能让汽车产业在科技的驱动下,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文/王琦 图/黎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