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汽车行业乱象,这次终于要被整治了。很多人可能会问,都2024年了,恶意诋毁、网络攻击这些还整不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谁还没看到某某汽车在网上被骂得狗血淋头,或者某高管在群里对着竞争对手喊话,什么“烂车”“垃圾”,一言不合就开喷。这些事到底咋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业里的人还怕啥?难道真就无所谓吗?
其实问题还真不小。现在买个车,很多人第一步是刷小红书、抖音,看车评,看对比,甚至找网红直播间蹲一蹲。信息量爆炸,但掺杂着多少是水军伪造的、对手串通黑公关搞来的、甚至有些车企自己放出的烟雾弹——谁能分得清?说实话,普通人哪知道这么多门道,最后只怕钱花了,车买了,踩了坑,谁负责?所谓网络乱象,不但是擦边球,更是玩命拉踩、恶语中伤、虚假宣传。这一次官方终于动真格,联合六部门下发通知,说要专项整治,三个月时间好好查查。
你可能会好奇,为啥整个汽车行业这么“重口味”?竞争太激烈,不拼不行。车企们一边出新车、卷技术,一边“内卷”到网络营销上,联手网红埋下种种“草”,有些人是真懂,有些根本不懂装懂,还乱拉踩,甚至造谣、抹黑。流量为王的时代,为了点点击量,为了点关注度,不惜把对手踩在脚下,把事实扭曲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能不能说,背后其实利益才是最大的推手?人人想着分蛋糕,自然有野路子,见不得别人好。
说到底,网络乱象活跃的本质是行业焦虑感太重。新能源、智能化、品牌出新,胖子都快变瘦子了,瘦子也想赚快钱。谁不推新功能,谁不找人“种草”,品牌没热度就等着被淘汰。可这热度怎么来的?一半以上,用拉踩对手,编故事,甚至发假图、假评价、假对比,想把自己的对手从市场里踢出去,不择手段。谁能不被气到?可一旦对方反击,那就是泥浆互泼,行业整体形象迅速拉垮。车企本应凭实力说话,现在好多时候变成了谁嘴更狠、谁手段更脏。恶性竞争,受伤的是整个行业、每个用户。
用户以为自己在信息洪流里能找到真相,结果前脚看到某车多牛逼,后脚就刷到有群人说其实是“垃圾”。这种一日三变的口碑,根本没法判断,最后反而对所有车企都不信任了。这不是乱象吗?谁还能相信宣传?再加上各种水军,MCN机构下上百账号联动发文,几千条评论一夜就能把一个品牌口碑搞得乌烟瘴气。是不是觉得看个车都像买股票,稍不留神就被收割?
而且,别忘了这些乱象还不是单方面的。有的车企高管自己带头互喷,甚至直接在用户群里叫板竞争对手,毫无底线。公开“拉踩”,结果就是某品牌被骂惨了才庆祝“打击竞争成功”。可你想过没有,不管骂哪个品牌,其实最后倒霉的是我们所有买车的人,整个市场信心都被消耗干净。有人会问:为啥车企里有那么多高管胆敢当众下场互喷?背后就是谁都想蹭点流量、蹭点关注度,反正不违法也没人追究。
这次官方下场,正当其时。六部门联手,表示要“集体行动”,不仅查发虚假宣传,还查恶意攻击、非法牟利。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光查水军,而是连MCN机构和自媒体号都能追责。你能看到,某文化传媒公司旗下四个MCN、几百个账号,某科技公司几十个MCN机构、几十个账号,全都被依法追究刑事、行政、民事责任。不再是小打小闹,这是真下决心,要把车圈乱象管住。
说到这,有人还是有疑问:整治这些乱象真的有用吗?是不是治标不治本?三个月够不够?以后会不会又死灰复燃?我觉得,整治是必须得做,但根子还在整个行业内卷和流量至上的大环境。想彻底改,用罚款、约谈、封号那些当然重要,但要让每个车企和自媒体真正觉得负面影响大,知道诚信经营才是长远之道,还要建立健全惩罚机制,形成常态监管。这不是说三个月查一查就完事,关键要有规则、有常识、有持续性的监督。
再说用户,要怎么捍卫自己的权益?现在买车,谁不怕舆论带节奏,怕盲目跟风?其实要想市场好起来,厂商自律是前提,监管常态化是保障,而大家自己也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别看到一条劣评、一次爆料就盲信。多问几个“为啥这条新闻刷这么猛”,多想一下“评论里是不是水军在带节奏”,不要让舆论风向完全掌控你的选择。正视品牌,自己多做判断,别被“黑公关”牵着鼻子走。
其实乱象背后,还有一个深层问题:网络上的“黑公关”为什么这么猖獗?说白了,门槛太低。你拉个群,组织点人,就能散布谣言;找几个MCN号,几天捧红一个黑料。互联网把信号放大,谁都能参与“造谣”的生意,成本低、见效快、处罚少。只有当巨额罚单和刑责真正落地,行业才会收敛。每次查处黑公关、处罚造谣者,不是光对企业负责,也是对每个消费者负责。
同时,不能只靠官方下场,车企自己不能甩锅。你看,岚图、鸿蒙智行这些公司开始公开表态说要加强自律、接受监督。这当然是好事,但更要看到,自律不只是喊口号,更在于逐步建立透明、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比如吉利、广汽等设立举报中心,动员群众一起监督网络乱象,这种多方参与也许才是真正破局关键。只有企业、用户、监管三方合力,才能真正形成约束、净化行业风气,于是恶意攻击、互踩互喷,自然就没有了市场。
有个问题值得人人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汽车行业?是靠流量、谣言、恶性竞争“做大”品牌,还是让产品和服务说话,凭真本事打动消费者?这其实是对每个企业的拷问,也是对千万买车人的提醒。三个月专项行动,是行业重塑形象的机会,也是所有参与者自我修行的窗口期。如果这次查完了,大家又回到以前的老套路,那车圈永远没有真正的信任和公正。只有流量,不会有好产品;只有互踩,不会有好市场。
网络乱象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每个人每天浏览的信息里。你双击点赞,可能就是黑公关上岗;你轻信爆料,分分钟给了某黑水军助力。大家都愿意相信汽车评测、公正对比,但现实是,公正需要大家一起维护。往小里说,是每个车主用脚投票,不再让虚假信息带节奏;往大里说,是监管、媒体、车企都要有底线,不能再让口水仗伤了行业。
最后,我觉得,整治乱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三个月能彻底根治,但总得有行动、有起点、有方向。不信任、诋毁、互踩,是行业发展里的毒瘤——谁都该有底线,有尊严,才有未来。产品好不好,消费者说了算;品牌正不正,市场自然看得见。流量可以造势,但不能决定生死。希望这次专项行动能真正让汽车行业回归初心,把真服务、好品质,还给市场,也还给每一个相信和期待的消费者。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