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很多车主圈子里传开了。
一些在过去大半年里,对自己买的插电混动车或者增程式电动车感到有些后悔的车主,经过一个十一假期的长途出行,心态上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原来的些许嫌弃,变成了庆幸自己“幸亏没冲动”。
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它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阶段中,技术、基建和用户实际体验之间的一些微妙关系。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回到这些车主当初为什么会感到“后悔”。
在过去几年,新能源车市可以说是一片繁荣,技术迭代非常快。
很多人从传统燃油车转向新能源时,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
纯电动车虽然开起来安静又省钱,但续航焦虑,尤其是长途高速和冬季续航打折的问题,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这时候,既能用电、又能烧油的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汽车就成了一个看起来很完美的折中选择。
在城市里上下班,就用纯电模式,享受低成本和顺滑的驾驶感受;真要出远门,车里还有个发动机做后盾,随时可以去加油,完全没有里程焦虑。
这个“可油可电”的特性,让第一批用户觉得特别踏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这些车主在日常使用中,越来越习惯甚至爱上了纯电驱动带来的那种静谧感和经济性。
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回去了。
他们开始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车尽可能多地用电跑,因为只要发动机一启动,那种噪音和振动,以及看着油价上涨的心情,都让他们觉得不舒服。
于是,一个新问题就冒了出来:他们的车虽然能用电,但电池容量通常不大,纯电续航里程一般也就一两百公里。
平时在城里通勤,一天一充还算方便,可一旦上了高速,电量掉得飞快,可能开一两个小时就得找地方充电了。
就在这个时候,纯电动汽车的技术正在飞速进步。
市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搭载800V高压平台的新车型,充电速度成了各大车企宣传的重点。
什么“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充电功率动不动就突破500千瓦,甚至还有车企展示了接近1000千瓦的“兆瓦级”快充技术。
这些宣传听在插电混动和增程车主的耳朵里,再看看自己车子那最高只有七八十千瓦的充电速度,心里就不是滋味了。
在服务区充电时,眼看着旁边新出的纯电车像加火箭燃料一样,十几二十分钟就充得差不多走了,而自己的车还在慢悠悠地“喝电”,那种失落感和后悔的情绪就油然而生了。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车在充电技术上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当初为了求稳妥,似乎错过了一步到位享受最新科技的机会。
这种“充电慢”带来的心理落差,让很多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自己买亏了。
然而,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就像一场大型的、无剧本的社会实验,把所有新能源车都拉到了同一个“考场”上,而考试的科目,就是极端情况下的长途出行体验。
假期刚开始,社交网络上就充满了各种关于高速服务区充电难的吐槽。
视频和照片里,充电站前排起了长长的车队,等待充电的几乎全是纯电动汽车。
在一些热门路线上,比如京哈高速的某些服务区,甚至出现了排队取号充电的景象,等上两三个小时都是常态。
这个时候,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决定你充电时间的,并不仅仅是你车子的充电速度有多快。
这是一个典型的“木桶效应”。
首先,很多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本身就是几年前建设的,其最大输出功率可能只有60千瓦或者120千瓦。
你就算开了一辆支持500千瓦超快充的车,接上这样的充电桩,也只能被桩的功率上限给限制住,一身的“武艺”根本施展不出来。
其次,也是更关键的一点,就是排队效应。
即便你运气好,碰到了一个大功率快充桩,但如果排在你前面的那辆车,是一台比较老旧的电动车,它本身的最大充电功率就很低,那么它就会长时间占据着这个充电位。
整个充电站的车辆流转效率,被这个最慢的环节给严重拖累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的车支持5C还是10C的快充,在漫长的等待队伍里,你所能享受到的待遇,和那些充电慢的“老伙计”们并没有本质区别,大家都是在焦虑地等待。
就在纯电车主们因为充电问题而焦头烂额的时候,那些曾经感到后悔的插电混动和增程车主们,却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出行体验顺畅无比。
他们的状态就显得从容多了。
开车进服务区,先去休息一下,上个厕所。
然后去充电区看一眼,如果有空闲的桩,那就顺便充一会儿电,能省一点油钱总是好的。
如果看到充电桩前排起了大长队,他们也丝毫不会焦虑,直接把车开到旁边的加油站,花个三五分钟加满油,然后就能精神饱满地继续上路了。
相比于纯电车主在路上需要精心规划充电路线,到了服务区还要为排队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糟糕体验,插电混动和增程车主这种“有电充电,没电加油”的灵活性,在节假日这种极端拥堵的场景下,优势被无限放大了。
这次经历,对于很多插电混动和增程车主来说,就像一次及时的“心理按摩”。
他们突然意识到,评价一辆车好不好用,不能只看它在理想状态下的最高性能参数,更要看它在最糟糕情况下的体验底线。
纯电动车的超快充技术固然先进,但在目前国家充电基础设施还无法完全应对节假日洪峰流量的现实下,这种先进性有时会变成一张“画饼”。
而插电混动和增程车型,虽然在纯电性能和充电速度上有所妥协,但它提供的“选择权”和“兜底能力”,却保证了用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一个可靠、不受限制的出行体验。
经过这次黄金周的“洗礼”,很多车主之前对于纯电动车的向往和对自己选择的后悔,也就烟消云散了。
他们明白了,在当前这个阶段,自己的选择或许不是最前沿的,但很可能是最适合中国国情、最务实和最省心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