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个品牌的崛起或衰落,往往就在转瞬之间。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主角——极星(Polestar),就是一个让人唏嘘的例子。
它出身显赫,背靠着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和财力雄厚的吉利集团,本应是含着金钥匙的“天之骄子”,然而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它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巨大的疑问:一个拥有如此强大背景的品牌,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个几乎要被市场淘汰的边缘?
它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我们先来看一组让人触目惊心的销售数据。
根据公开的信息,今年上半年,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仅为六十九辆。
这个数字分解到每个月,情况则更加严峻:一月份卖出了五十六辆,这或许是消化了去年的一些积压订单;但从二月份开始,销量便断崖式下跌至六辆;三月份更是仅售出一辆,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苗”;随后的四月和五月,销量直接归零,两个月颗粒无收;直到六月份,才勉强卖出了六辆车。
半年的总销量,甚至比不上蔚来或者理想在北京、上海任何一个热门商场里的体验店一个月的成交量。
如果再和它的老对手做个对比,同期恒驰汽车的销量是它的二十倍之多,而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其Model 3车型单月销量就能轻松突破两万台。
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之下,极星的处境显得格外尴尬和危险。
销量的惨淡直接导致了其在中国业务的全面收缩。
今年四月,极星解散了在中国的运营公司,原本遍布全国的三十六家门店,有十四家被直接关闭,其余的也陆续停止运营,目前仅剩下上海前滩的一家门店还在维持。
线上购车系统已经暂停服务,消费者如果想要试驾,都必须通过提前预约的繁琐流程。
这种线上下渠道几乎同时“停摆”的状态,对于一个汽车品牌而言,无异于自断经脉。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这并非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而是产品、管理、品牌等多方面问题长期积累后的一次总爆发。
首先,最让消费者感到困惑的是其混乱的产品定位和价格体系。
极星似乎自己也没想清楚,到底要把车卖给谁。
我们来看看它的产品线:主力车型极星2,定位是一款纯电轿车,售价接近三十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3。
但在这个价位上,它的智能化体验远不如小鹏、蔚来等国内新势力,续航和性能也没有绝对优势。
然后,它又推出了一款售价高达一百四十五万元的插电混动跑车极星1,这款车更像是为了展示技术和设计理念的“图腾”,几乎没有市场销量可言。
紧接着,又发布了起售价近七十万元的纯电SUV极星3,试图冲击高端市场。
最近,又规划了一款售价可能超过百万元的纯电跑车极星6。
从三十万到一百五十万,产品价格跨度极大,一会儿想走亲民路线,一会儿又想树立奢华形象。
这种摇摆不定的策略,让品牌形象变得极为模糊。
消费者在选车时,很难给极星贴上一个清晰的标签,不知道它究竟是性能先锋,还是设计典范,亦或是豪华代表。
当一个品牌无法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明确的认知时,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然会处于被动。
其次,品质问题动摇了品牌的根基。
极星品牌从沃尔沃继承的最大资产,无疑是“安全”这张王牌。
然而,极-星2自二〇二〇年上市以来,因为逆变器故障、电池能量控制模块软件问题等核心三电系统的缺陷,已经被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起了至少五次召回。
对于一款售价不菲的汽车而言,频繁的召回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
许多车主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去维修站的次数比车辆软件升级的次数还要多。
当一个品牌连最基础的安全和可靠性都无法保证时,它所宣传的北欧设计、环保理念也就都成了空中楼阁。
消费者,尤其是中国消费者,在做出购车决策时非常务实,安全和质量是不可动摇的底线,一旦这条线被突破,信任的重建将无比艰难。
再者,僵化的管理体制是其无法适应中国市场节奏的根本原因。
尽管吉利是极星的大股东,但极星的全球总部设在瑞典,其运营模式带有浓厚的欧洲跨国公司色彩。
中国团队在很多关键决策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更像是一个执行单位。
一个广为流传的细节是,中国分公司开会需要迁就瑞典总部的作息时间,很多市场宣传材料甚至需要从国外空运。
在这种体系下,市场反应速度可想而知。
在中国,竞争对手们可以根据用户反馈,在一周内就完成一次车机系统的优化升级(OTA),而极星的一个决策流程走下来可能需要数月。
八年内更换了七位中国区CEO,也从侧面印证了其内部管理的动荡和战略方向的飘忽不定。
没有一个稳定且被充分授权的管理团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并快速响应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
最后,严峻的财务状况让其未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去年底,吉利控股集团向极星提供了两亿美元的融资,目前持股比例已增至约百分之六十六,成为了绝对的控股方。
然而,这点资金对于一个持续“烧钱”的车企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极星亏损了近十二亿美元,折算下来平均每天就要亏掉超过六百五十万美元。
更严重的是,其毛利率为负数,这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都在亏本。
目前公司账上的现金和等价物合计仅有九亿多美元,按照目前的烧钱速度,这些钱最多只能维持三个月左右的运营。
无论是新产品的研发、销售渠道的重建,还是品控体系的完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眼下的极星,显然已经捉襟见肘。
尽管欧洲市场目前仍是极星的主要支柱,贡献了其全球销量的七成,但增长势头已经放缓。
而在美国市场,由于当地消费者开始倾向于购买价格更低的混合动力和燃油车,极星今年第二季度的销量遭遇了腰斩。
全球市场的疲软,让其本已脆弱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总而言之,极星的困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外资背景的品牌在中国市场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对市场缺乏敬畏、产品定位不清、管理机制僵化、品质把控失守。
它空有沃尔沃和吉利的强大背景,却未能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它所标榜的“北欧极简设计”,在功能强大、体验至上的中国新势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如今,要想在中国市场生存下去,极星必须进行一场彻头彻尾的变革,将决策权真正交给熟悉中国市场的团队,集中资源打造一款真正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解决质量问题。
否则,留给这个“落难贵族”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市场不会永远等待一个连自己都搞不清楚方向的品牌,消费者的耐心也早已在一次次的失望中被消磨殆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