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本田销量暴跌至4.5万辆,已站在生死存亡边缘,反映出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巨大挑战

我站在车展那天的展台前,看着一台崭新的本田思域,心里暗想:这个车还能撑多久?以我这几年的行业经验,没有一点点危机感,明显不符合行业大势。你知道的,市场的节奏变得比以往更快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得先带你回头看点数据。

2023年前七个月,东风本田的销量不到4.5万辆(体感,估算,样本少),同比跌幅大约14%以上(估算),而1-7月总销量不过35万辆,去年此时起码还得40多万辆。那一会我跟一线销售聊,他说:客户不问我车油耗了,问动力、电池续航和智能配置。我当时暗自点头,这说明市场变了。

东风本田销量暴跌至4.5万辆,已站在生死存亡边缘,反映出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巨大挑战-有驾

你看同价位的国产车,配置甚至比之前高出不少。比亚迪秦PLUS DM-i,现在买不到10万,却能标配电机驱动、智能驾驶辅助、超大屏幕和快充技术。你要说日系车的优势?曾经,省油著名,如今省油神话彻底崩塌,迎面而来的是泡沫破碎的声响。那谁还会为了几毛油费折腾这些,别说油钱,百公里电费可能也就几块,算算成本,谁还在意啥省油。然后跑市场的朋友还问,这种情况下,日系车还能不崩盘吗?

说到这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去年还写过:日系车的耐用性和保值,曾经是最大优势。但这概念,像个古董一样,跟不上趋势了。

你会不会觉得,他们的技术底子强?硬件上比国产差一点,但还能靠工艺和可靠性撑着……但实际上,慢慢地,连这个优势也被打破了。再比如车机,过去的日系车多半走简洁路线,可这几年,智能化太拖后腿。一个十万出头的国产车,搭载的智能系统就比日系车先进得多,快点、准点、功能多,还能自己生成场景推荐。你试想,那些老牌日系车,不也是被动接受信息,反应慢得像从数码时代穿越回来一样,怎么跟新势力比?

东风本田销量暴跌至4.5万辆,已站在生死存亡边缘,反映出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巨大挑战-有驾

我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日系车会走到这一步?技术底蕴厚,供应链稳定,研发实力不差呀。是不是太自信了?中间的思路错了?过去抱着油改电搞一搞就可以稳住市场,但这其实是个大误区。

像丰田那公司还在硬撑油电混动,想着用传统的省油把市场卡住,结果电动车市场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火车,他们还在轨道边打瞌睡。(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觉得,最大的转败为胜的机会,可能就是把复制过去成功这套惯例抛掉。研发部门那些Optimize(优化)不是问题,但基础是要理解——怎么让车变得更智能,更贴地气,把人们用车的体验真正调动起来。

不然,等待他们的,是连续的失去市场。

有个细节我还记得,去年我在工厂看新势力车的调试环节,机器人在组装车身,每个环节都精准到秒,但一想,传统日系工厂的工人,可能还在用手握着焊枪,操作的敏捷和自信早就被自动线压倒了。

东风本田销量暴跌至4.5万辆,已站在生死存亡边缘,反映出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巨大挑战-有驾

这真的买壳还是卖壳?技术在变,但我总觉得供应链的那股守旧思维,似乎还在左右决策。

我喜欢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太依赖品牌印象了?这也是个迷思。像我身边,朋友作为经销商,他们都在苦笑:曾经的老客户,现在都问配置、智能、续航而不是这车油耗低不低。

市场的用户画像变得极为碎片化,你还咋折腾品牌忠诚?

东风本田销量暴跌至4.5万辆,已站在生死存亡边缘,反映出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巨大挑战-有驾

想多了,可能,消费者的关注点早就不在那些省油神话和品牌情怀上了。他们要的是实际用得上的科技感、体验和性价比。

你会不会觉得,这场变革其实是一场线下到线上的革命?以前只是线下那点维修、试乘,现在变得越发数字化、智能化、它让我想起移动支付,从最初还需要纸签字,到如今片刻的指纹验证。

那本田、丰田要不要也照着这套路来一波自救?一台普通的车,能带给你的不仅是用车感,还可能变成一个场景交互的入口。

我总结不到,日系品牌要不要真紧张,或是早已开始反扑,我只知道——留白的空间还很大。一台车的不只是省油或耐造,而是在那微妙的科技体验细节上,能不能真正打动人。

这广告王炸、配置堆砌,一时看着冠冕堂皇,但还是回到那刚刚闭合的车门,门缝里漏出的那些细微的真实,才有可能定义下一百年的真赢家。

东风本田销量暴跌至4.5万辆,已站在生死存亡边缘,反映出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巨大挑战-有驾

问问自己,那些特别细腻的地方,是不是才是真正触摸到未来的感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