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姐们儿,咱们又碰头了!
最近我这颗爱车的心,真是被车圈里的新闻搅得七上八下,活脱脱像坐了趟无人驾驶的过山车,心跳忽高忽低。
年初那会儿,关税的阴影、通胀的压力、供应链的断裂,一堆糟心事儿轮番轰炸,把整个行业“卷”得跟拧麻花似的。
那时我跟身边老铁们一合计,大伙儿都估摸着,这车市,怕是要“凉”上好一阵子了。
谁曾想,大半年光景,剧情反转得比我换挡还快!
那些汽车界的掌舵人、行业精英、市场分析师们,一个个站出来,却传递出截然不同的信号。
他们说,这行当比预想中“皮实”多了!
没我们之前预期的那么糟,甚至还冒出些意外的“小惊喜”。
这事,是不是透着点儿魔幻色彩?
难道汽车产业真如古人所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想年初,福特汽车的CEO吉姆·法利,那句“成本高昂,混乱不堪”的评价,简直是点睛之笔。
地缘政治的紧张、关税壁垒的耸立、通货膨胀的侵蚀,这些因素交织一处,活脱脱就是一锅乱炖,把美国汽车工业搞得“灰头土脸”。
彼时,谁能对2025年的市场前景抱持乐观态度?
多数人眼中,这车市恐怕已在崩盘边缘。
然而,峰回路转。
巴克莱分析师丹·利维,上个月发布的报告,竟称他们对这半年汽车行业的表现,“惊喜连连”!
原本对美国汽车/移动出行行业的评级是“负面”,结果直接提升到了“中性”。
这转变,是不是足够引人深思?
“中性”评级,圈里人的说法,就是“没那么坏,可也没那么好”。
它像极了我们平时驾车,路况是比想象中顺畅些,可前方还有哪些暗坑、急弯,谁也说不准。
标普全球最近也出具报告,指出关税负担确有减轻,但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瘪,大家对未来经济信心不足,贸易政策又瞬息万变,这些“逆风”始终未曾平息。
政府要是再来个“停摆”,不确定性只会雪上加霜。
但在大家小心翼翼之际,标普竟然把美国轻型车销量预测调高了,2025年预计能卖到1610万辆,2026年1530万辆,一下子多加了20万辆!
这究竟是何缘由?
考克斯汽车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斯莫克解释说,“经济前景正在好转”,人们发现“关税这玩意儿,并没把世界毁掉”,汽车市场亦是如此。
这话听着,是不是挺提气的?
让人感觉,这日子,还有盼头!
这股子韧劲,真是让人由衷感叹,汽车人,真不是盖的!
讲句掏心窝子的话,我喜欢听那些能把复杂问题说得简单明了的人。
就像斯莫克所言,关税这事,像个“纸老虎”,看着唬人,真碰上了,发现也没那么可怕。
汽车行业就是这么一点点“熬”过来的,其抗压能力远超我们想象。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不正是当下汽车行业的真实写照吗?
它在风雨中磨砺,在挑战中成长,硬是闯出了一条生路。
但这股乐观情绪,马上就要接受“大考”了。
通用、福特、特斯拉这些巨头,第三季度财报一出,是骡子是马,就拉出来遛遛了。
分析师预测,美国车企每股收益,可能有两位数下降。
听着吓人,大伙儿别慌,人家后面也讲,调整后,这些公司“依然能保持盈利”。
这就像我们买车,油价涨了点,保养贵了些,可车子还能开,还能载着我们去想去的地方,那不就挺好吗?
毕竟,能跑起来,就有希望。
汽车行业此刻就像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两边都得顾全,丝毫不能马虎。
福特的法利就说,今年光关税一项,就让车企损失了几十亿美元,这笔钱可不小!
幸好燃油经济性罚款政策有所放松,加之特朗普政府那个“伟大的美丽法案”带来的企业收益,多少能抵消这些成本。
这就像我们买了辆新车,落地价高了点,可店家送了几年免费保养,心里是不是平衡多了?
这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策略,在商场上屡见不鲜。
另一边,麻烦事也没少。
那些信用不太好的买家,车贷压力陡增。
你看,次级汽车贷款机构Tricolor都破产了,这绝非吉兆。
但奇妙之处在于,第三季度新车销量和定价,竟然比许多人预期的还要好!
这事,是不是挺拧巴的?
一边是底层消费者的挣扎,一边是新车市场的“风景这边独好”,这反差,着实让人费解。
晨星分析师戴维·惠斯顿向我透露,明年可能会有些利好消息,可一旦关税问题真爆发,或者消费者的购买力最终崩溃,也可能带来一些非常糟糕的负面影响。
但他强调,没人预测市场会“彻底崩盘”。
这就像我们开车,前方有弯道,有坡,只要小心驾驶,总能驶过,没人说会直接掉沟里,对吧?
毕竟,汽车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过多少次危机,最终不都挺过来了吗?
惠斯顿这位老兄,专门研究通用、福特这类大牌,以及诸多汽车零售商和供应商。
他将自己的展望描述为“谨慎乐观”,意思是说,行业里虽有重大隐忧,但也有不少乐观因素在相互抵消。
瑞银分析师约瑟夫·斯帕克也认同此观点,他在上个月的投资者报告中提到,汽车制造商面临的挑战,例如关税和电动汽车亏损,都“已经纳入2025/2026年的预测中”。
简单来说,这些“雷”,大家心里有数,提前做了准备,所以冲击力可能没那么大。
要说现在汽车行业最“折腾”的,电动车转型首当其冲。
通用汽车上周预告,光是电动车业务撤资,这个季度就要产生16亿美元的特殊费用。
这数字,听着都让人“肉疼”!
还有那铝供应商Novelis,一把大火烧了,直接影响福特的生产,华尔街分析师估摸着,这一烧,福特得损失5亿到1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
这叫什么事?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福特今年可真是流年不利啊!
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前通用汽车首席经济学家伊莱 Elaine 巴克伯格感慨,这行业现在真是“巨变”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同时,也面临着一波又一波的挑战。
她讲,过去七年左右的波动程度,“前所未有”。
我们开车,最怕路况不稳,汽车行业现在就跟走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得随时准备“颠簸”一下。
聊了这么多,可别忘了,汽车行业背后,还有一群默默付出的“英雄”——供应商。
从那些身家几十亿的大公司,到只生产一两个小零件的“夫妻店”,成千上万的企业,组成了庞大而精密的供应商体系。
MEMA战略与研究执行董事迈克·杰克逊讲,这些公司,压根儿“承受不起太多额外的成本增加”。
这就像我们买车,一个螺丝钉出问题,整辆车都可能趴窝,供应商就是这些“螺丝钉”的缔造者,他们的日子好不好过,直接关系到我们最终能开上什么样的车。
杰克逊还说了句特别实在的话,现在市场“一直承受压力,非常脆弱”。
那些灵活、敏捷的供应商,能及时调整方向,在变化中找到生路。
可并非所有公司都能如此幸运。
你看,9月底美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First Brands Group就破产了,这事一出,华尔街分析师们开始担忧私人信贷市场的健康状况。
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甚至讲,First Brands和Tricolor的破产,是企业贷款“过剩”的“早期迹象”。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味?
主机厂(OEM)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高管们讲,现在车企尽力帮助供应商,没有把增加的关税成本转嫁给末端企业。
可问题是,这种“帮忙”能持续多久?
谁也说不准。
杰克逊说,供应商们“竭尽全力”与客户合作,试图减轻冲击,强调关税是个“大问题”。
关税之外,还有好多其他成本压力,这事,真是“一言难尽”。
并非所有供应商都过得惨淡。
摩根大通的报告提到,Aptiv、BorgWarner这些大型上市供应商的股票,今年到现在都涨了两位数!
连之前被认为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加拿大公司麦格纳国际,股价也涨了7%左右。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混乱中,还是有人能“逆风翻盘”,抓住机遇。
MEMA的报告显示,北美汽车供应商高管已连续14个季度对前景悲观,可他们依然实现增长。
这就像我们开车,一路颠簸,车速还是上去了,是不是有点“柳暗花明”的感觉?
说到这里,就得讲讲“K型担忧”。
这东西直白点说,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经济学家们警告,疫情之后,美国经济越来越呈现“K型”发展,有钱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挣扎。
这事,跟我们买车关系可大了!
二手车零售商CarMax上个月给消费者敲响警钟。
CarMax的CEO比尔·纳什讲,现在消费者“已经苦恼了一段时间”,心里“有点焦虑”。
他们负责汽车贷款的高管甚至说,这种“裂缝”是“一个行业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在低收入或次级信贷消费者身上体现明显,而这些人,不少压根儿不是新车购买的主力。
你想想,房价蹭蹭涨,股市回报也不错,富裕的美国人简直“躺着赚钱”,买车对他们来说,小意思!
可那些中低收入家庭呢?
预算紧巴巴,通货膨胀又像吸血鬼,一点点吸走他们手里的钱。
惠誉评级报告说,8月份次级汽车贷款逾期60天以上的比例,都快跟历史最高纪录持平了。
这就像我们开车,油箱快见底,可前面油价还在涨,心里能不慌吗?
考克斯汽车公司的斯莫克讲,消费者担忧肯定存在,如果你不在“K型”经济的上半部分,那压力可就大了。
他又说,这主要跟中等收入及以下家庭的人口结构有关。
巴克伯格也给我们揭了个底,新车购买者里,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家庭收入都在中位数以上。
去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是83730美元,也就是说,只有收入更高的,才敢大手大脚买新车。
这事,我们得好好琢磨。
如果关税成本真开始转嫁到新车购买者身上,或者那些严厉监管政策把汽车行业搞得更乱,这个比例可能还会继续增长,到时候,新车销售可就真受影响了。
戴维·惠斯顿抛出了一个“2026年的大问题”:汽车关税真转嫁给消费者,他们会怎么反应?
是“泰然处之”,多掏点钱继续买?
还是会引发“大规模恐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整个市场推倒?
他讲,现在“没有人知道答案”。
这就像我们驾车到了岔路口,左边坦途,右边迷雾,谁也不知道哪条路正确。
无论如何,用车社都会一直陪着大家,把汽车圈的“是是非非”掰扯清楚,让大家买车、用车,都能心里有数,开得踏实!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