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的汽车圈里出了件挺有意思的事,让不少关注新能源车的朋友们都议论纷纷。
事情的主角,一边是这几年风头正劲的理想汽车,另一边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科技巨头华为了。
起因是有细心的车主和网友发现,理想汽车卖得非常火的L7车型,它的后置驱动电机,供应商名单里赫然出现了“HW”的字样,大家根据行业惯例一猜,这不就是华为嘛。
这一下可热闹了,网络上的讨论瞬间就炸开了锅。
大家的疑问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核心就那么几个:理想和华为现在不都是在造车吗?
这可是明面上的竞争对手啊。
理想怎么会用上竞争对手提供的核心部件呢?
是不是理想自己的电机技术研发跟不上了,不得已才向外采购?
再说了,把这么重要的零件交给竞争对手来生产,这心里能踏实吗?
万一哪天两家为了抢市场闹掰了,华为那边直接说不给你供货了,那理想的生产线岂不是要当场停摆,这不等于把自己的脖子伸过去让人家掐着吗?
一时间,各种猜测、分析满天飞,有说这是理想的无奈之举,也有说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商业考量。
就在大家伙儿一头雾水,讨论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理想汽车负责产品线的大领导,总裁汤靖,亲自站出来,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篇长文,把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给大伙儿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的这番回应,不仅解答了大家的疑惑,也让我们看到了现在国内顶尖企业之间一种全新的、更加成熟的合作关系。
首先,咱们来聊聊大家最关心的第一个问题:理想用华为的电机,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的技术不行了?
毕竟,理想汽车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技术研发很舍得投入,特别是它的核心三电系统,总强调“自研”的含金量。
现在突然用了竞争对手的零件,难免会让一些人觉得,这是不是有点“打脸”了。
对于这一点,汤靖的回答非常直接和坦率: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他解释说,造一辆车,就像盖一栋精装修的房子,里面的门窗、地板、水管、电线等等,成千上万个零件,不可能也不需要每一个都由开发商自己从头到尾生产。
一个优秀的开发商,他的核心能力在于整体的设计规划、对居住体验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整合全世界最好的材料供应商,用最合适的成本,盖出质量最好、最受市场欢迎的房子。
他没必要自己再去开个水泥厂或者砖窑。
造车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理想L7、L8、L9这些车型上,它们所使用的后置电机,是一个功率为200千瓦的部件。
在今天这个电动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规格的电机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非常标准化的工业产品了。
对于这类“标准件”,理想的采购策略就显得非常务实和聪明:谁家的产品性能稳定、质量可靠、价格有竞争力,我们就用谁的。
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追求的是整车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为了一个“全自研”的名头,去做一些低效率、高成本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汤靖还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为了确保供应链的绝对安全,这个后置电机,理想压根就没把宝押在一家身上,而是同时找了三家顶级的供应商来供货。
华为,只是这三家中的一个。
这就好比你家里的电灯泡,你可以用飞利浦的,也可以用欧司朗的,只要接口和瓦数对得上,随时可以替换。
这样一来,就算其中一家因为任何原因出现了供应问题,另外两家马上就能无缝衔接顶上,生产节奏完全不受影响。
这种做法,在现代制造业里叫做“多点备份”,是防止“被卡脖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那么,理想汽车真正的技术护城河在哪里呢?
汤靖也明确指出了,在于技术难度更高、集成化更复杂、也更能体现品牌技术实力的前“五合一”驱动系统。
这个系统,把电机、电控、减速器、车载充电机等五个核心部件高度集成在一起,体积更小,效率更高。
这个复杂的核心总成,才是理想投入重金、死磕技术的地方,是完全由理想自己研发、自己生产的。
所以你看,理想的战略非常清晰:把最核心、最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对于那些技术成熟、市场供应充足的标准化部件,则采取开放合作的态度,择优录取。
这非但不是技术落后的表现,反而是一种资源配置高效、商业头脑清醒的成熟做法。
接下来,咱们再聊聊那个更有意思的问题:华为自己也在造车,理想跟它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这种关系真的靠得住吗?
就不怕被人家在关键时刻“穿小鞋”?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现代商业竞争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话题,那就是“竞合关系”。
对于这个听起来有些冒险的合作,汤靖的解释可以说让人茅塞顿开。
他还非常贴心地附上了一张华为公司的业务架构图,让大家一看就懂。
他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我们不怕,因为在市场上和我们竞争卖车的那个华为,跟给我们提供电机的这个华为,根本就不是一个部门,它们是独立核算、独立经营的。”
这话怎么理解呢?
我们不妨把华为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商业集团,这个集团下面有很多业务板块,就像不同的分公司一样。
那个和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在市场上直接竞争的,是华为的“消费者终端业务”板块,他们负责打造我们现在看到的问界、智界等“鸿蒙智行”旗下的汽车品牌,他们的目标是卖出更多的整车,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而给理想汽车提供电机的,则是华为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业务板块,叫做“数字能源业务”。
这个部门的定位,是成为未来智能电动时代的核心零部件和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就像燃油车时代的博世(Bosch)一样。
他们的任务,就是研发出全世界最顶尖的电驱系统、充电网络、能源管理技术,然后把这些产品和技术卖给所有有需要的汽车厂家。
对于他们来说,理想汽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客户,未来可能还会有奔驰、宝马、丰田等更多的客户。
他们的业绩,就来自于这些零部件的销售额。
汤靖用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它们是‘兄弟’,但都已经分别‘成家立业’了。” 这话说得太到位了。
这两兄弟虽然都姓“华”,但一个是自己开餐厅的(卖整车),另一个是生产和销售高端厨具的(卖零部件)。
那个卖厨具的兄弟,难道会因为街对面的另一家生意火爆的餐厅不是他亲戚开的,就不把最好的锅卖给人家吗?
当然不会。
从纯粹的商业逻辑出发,谁的订单量大,谁能帮助他的厨具打响名声,谁就是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如果他因为所谓的“门户之见”而拒绝给理想这样的大客户供货,那直接损害的是他自己这个部门的销售业绩和市场信誉,是典型的商业自杀行为。
想明白了这一点,理想汽车的所谓“风险”其实就大大降低了。
这背后,其实也反映了中国顶尖科技企业和制造业企业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更加健康、更加自信的产业生态。
大家不再是过去那种“有你没我”的残酷内卷,而是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条中,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既有竞争,也懂得合作,共同的目标是把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蛋糕做大,一起去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华为的雄心是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技术底座”,而理想的目标是成为最懂用户需求的“产品大师”。
大师需要最好的建材,而建材商也需要大师的作品来证明自己产品的价值,这是一种相互成就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这种合作模式也并非个例,在理想后续推出的首款纯电动MPV车型理想MEGA上,同样也采用了华为提供的电机,这进一步证明了这是一种稳定且深思熟虑的长期战略,而不是一时兴起的权宜之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