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消息在车友圈和科技圈里炸开了锅,说是一款“逆天”电池问世了,充满电居然只要18秒钟!
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真的假的?
这速度比手机充电还快,咱们电动车主的充电焦虑这下是不是彻底有救了?
毕竟,如果充电能像去加油站加油一样快,那电动车最后一块短板不也就补上了吗?
这个消息听起来确实让人热血沸腾,就好像明天我们就能开上不用等充电的电动车了。
但是,咱们先冷静一下,别急着高兴。
这事儿得仔细扒一扒,看看这18秒充满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它跟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用车,究竟有多大关系。
这块神奇的电池,叫做VarEVolt,来自英国一家名叫RML集团的公司。
这家公司在汽车圈里可不是无名小卒,他们是专门玩高端定制和改装的,比如把赛道版的阿斯顿·马丁跑车改成能合法上路的猛兽,还帮咱们中国的蔚来EP9超级跑车设计过座舱,可以说是专为顶级性能而生的“技术狂人”。
他们这次拿出的电池,在充电速度这个参数上,确实做到了极致,充电倍率达到了惊人的200C。
这个“C”是衡量电池充电快慢的单位,简单理解,1C就是1小时充满,我们现在市面上比较先进的快充电池,比如宁德时代已经量产的麒麟电池,能做到4C,大概15分钟充满。
而200C,理论上就是把充电时间缩短到了1/200小时,换算一下,正好是18秒。
数据是没错,听起来也确实是科幻级别的。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这个亮眼的“18秒”上移开,去看其他关键参数时,问题就来了。
这块电池的容量,只有小得可怜的2到4.5千瓦时(kWh)。
这是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一个水龙头,开到最大,水流非常猛,18秒就能灌满一个杯子。
但问题是,你手里拿的,就只是一个杯子而已。
我们现在市面上一辆普通的家用纯电车,电池容量普遍在50到80千瓦时,那才是一个大水缸。
你用一个杯子的水,想驱动一辆汽车跑几百公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如果真把这块电池装在咱们的家用车上,估计刚开出小区,车机系统就得提醒你电量告急了。
更关键的一个指标是能量密度,这块电池只有50瓦时每公斤(Wh/kg)。
能量密度,说白了就是同样一公斤重的电池,能储存多少电能。
这个数值越高,说明电池越“瘦”,续航能力越强。
现在我们中国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普遍在160Wh/kg以上,性能更好的三元锂电池能做到250Wh/kg甚至更高。
而50Wh/kg这个水平,连主流技术的一半都不到,可以说是十多年前的技术水平了。
这意味着,要想达到和现在家用车一样的续航里程,这块电池的重量和体积将会变得非常巨大和沉重,这对于讲究空间和能耗的家用车来说,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所以,谜底其实已经很清楚了。
这块电池从一开始,就不是为我们普通消费者设计的。
它的真正舞台,是在赛道上,是为那些追求极致加速性能的混合动力超级跑车服务的。
比如,它就被用在了一台名叫Czinger C21的美国超跑上。
这台车本身有非常强大的汽油发动机,而这块小小的电池,在里面扮演的角色,根本不是提供续航的“油箱”,而是像电影里赛车手按下的那个“氮气加速”按钮。
它的任务就是在汽车起步的一瞬间,以极高的功率,像开闸泄洪一样把电能瞬间灌给电机,配合发动机,产生爆炸性的扭矩,从而实现1.9秒破百的恐怖加速。
跑一圈下来,通过刹车能量回收,又能很快把这块小电池充满,为下一次的极限爆发做好准备。
你看,人家是把它当成一个“瞬间能量包”来用,追求的是极致的功率密度,而不是我们老百姓在乎的能量密度和续航。
其实,这背后所用的技术——钛酸锂电池,对咱们中国的工业界来说,一点也不神秘。
早在十多年前,国内的电池企业就已经对这条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钛酸锂这种材料,优点和缺点都极其鲜明。
优点就是结构特别稳定,锂离子在里面跑得飞快,所以能承受超大电流的充放电,充电速度极快,而且寿命超长,循环个两三万次不是问题,还特别耐高低温。
像咱们重庆的一些公交车,用的就是钛酸锂电池,跑了上百万公里依然坚挺。
但它的致命缺点,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能量密度太低了。
对于乘用车这个对续航、成本、空间都极其敏感的市场,这个短板是致命的。
所以,我们中国的企业在经过充分的权衡和市场验证后,非常明智地选择了磷酸铁锂和三元锂这两条更适合大规模推广、更能满足大众需求的道路。
可以说,RML这次只是在特定的、小众的赛道领域,把钛酸锂的一个优点发挥到了极致,属于“剑走偏锋”,而我们走的是一条更宽广、更务实的康庄大道。
这件事反而给我们提了个醒,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当前整个行业和我们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现在很多车企宣传快充,总爱说“充电几分钟,续航几百公里”,但这往往是在实验室条件下,用着功率极高的专用充电桩测出来的数据。
而现实是,这种超级充电桩的覆盖率在国内还非常低。
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更关心的是在商场、写字楼、高速服务区的那些普通快充桩上,能不能把充电时间再缩短一些。
相比这种18秒充满的“噱头”,我们国内企业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更加脚踏实地,也更有意义。
比如宁德时代已经量产的4C快充电池,在保证了不错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能让车辆在十几分钟内补充大部分续航,这已经是实实在在落地到量产车上的技术。
再比如,以比亚迪、小鹏为代表的众多中国车企,正在大力推广的800V高压平台技术,这是从车辆整个电气系统的根本上提升充电效率,好比是把家里的水管换成更粗的,水流自然就快了。
这才是系统性的、惠及所有人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坚定地走了磷酸铁锂这条技术路线,凭借其成本优势和高安全性,成功地将电动汽车的价格拉到了普通家庭能够接受的范围,这才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
说到底,任何技术都不能脱离应用场景去谈论好坏。
钛酸锂在一些特殊的储能、军事领域有它的价值,但在乘用车这个巨大的市场里,续航和成本才是王道。
超级跑车把电池当“兴奋剂”用,追求瞬间的快感,这无可厚非。
但我们普通人需要的,是一辆能跑500公里,并且能在一个早饭时间内快速补能的可靠伙伴。
从这个角度看,稳步发展的800V平台和未来可期的固态电池,才是解决我们充电焦虑的正确方向。
至于18秒充满电,就让它先在赛道上飞驰吧,等哪天我们身边的充电站都变成了小型变电站,或许它才能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