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人问,说自己每天累得像条狗,通勤路上堵得心慌,想换个电驴代步,问电池该怎么选。这问题其实挺“班味”的,透着一股被生活反复碾压后的精明与疲惫。毕竟,对于一个打工人来说,最大的恐惧不是老板画的饼,而是上班路上电驴突然“发射”失败,让你在迟到罚款和全勤奖泡汤之间做个二选一。
这事儿我也熟。几年前我那小电驴的铅酸电池就特不争气,尤其一到冬天,续航直接打对折,每天都得算计着里程,生怕被撂在半路。最烦的是,去找店家理论,对方总有一万个理由,什么你充电习惯不好啦,天气太冷啦,总之就是货不对板,但你还没处说理去。这种扯皮带来的情绪损耗,比电池本身那三五百块钱更让人窝火。
所以,当我看到雅迪旗下的华宇电池搞出个“13个月全换新,不换维护只换新”的政策时,第一反应不是叫好,而是觉得这事儿有点意思,值得捋一捋。
表面上看,这简直是消费者的福音。13个月,差不多是铅酸电池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了,期间出了任何问题,店家二话不说直接给你换个新的。这意味着,你花一次钱,买了一年多的“出行确定性”。这笔账谁都会算。在金钱账上,你锁定了成本;在情绪账上,你消除了跟商家扯皮的焦虑。对于每天奔波于生计的人来说,这份“情绪价值”甚至比省下的钱更重要。
但如果你的认知只停留在“厂家真良心”这个层面,那可能就把事情想简单了。商业世界里,任何一个“浓眉大眼”的决策背后,都有一本精算的账本。尤其是铅酸电池这种技术成熟到不能再成熟、几乎没啥秘密可言的“老登板块”产品,突然跳出来一个巨头说我要提升服务,这背后往往不是道德的觉醒,而是战略的转向。
我们不妨拉长时间轴,看看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剧本。有,而且太多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家电行业就是最好的例子。那时候,冰箱、洗衣机、空调的技术逐渐趋同,各家产品拉不开差距,怎么办?价格战。你卖一千,我卖八百。杀到最后,大家都没钱赚,整个行业死气沉沉。
就在这个当口,海尔站出来,搞了个“砸冰箱”事件,然后大举推行超长保修和金牌服务。这在当时看,简直是“道义有亏”的自残行为,售后成本那么高,怎么赚钱?但后视镜里看,这一招棋走得极妙。当产品本身无法形成壁垒时,服务就成了新的护城河。消费者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制冷的铁盒子,而是一份长期的“安心保障”。海尔靠着这一手,硬生生从惨烈的价格战泥潭里爬了出来,顺便把一大批只会拼价格、没能力做服务的小厂给清扫出局。
现在,你再看雅迪华宇电池这个操作,是不是有内味儿了?
铅酸电池行业,就是今天的“家电战场”。技术高度同质化,你用三号铅,我也用三号铅,谁也变不出花来。唯一的竞争手段就是价格。你楼下的修车铺,可能同时卖着七八个牌子的电池,哪个便宜推哪个,老板自己都分不清有啥区别。这是一个典型的、靠渠道和低价驱动的红海市场。
在这种市场里,雅迪作为行业龙头,想进一步扩大份额,只有两条路。一是继续降价,跟无数个小作坊拼刺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把自己的利润也打薄。二就是升维打击,我不跟你玩价格了,我玩“服务”。
这个“13个月只换不修”,就是一枚投向市场的深水炸弹。它炸的不是消费者,而是那些跟不起的竞争对手。你想想,一个杂牌电池厂,本身就是靠低成本、低价格活着,它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本和品控能力去支撑这样一套“只换不修”的售后体系。一旦有三五个点的返修率,就可能把它一年的利润全部吃掉。而雅迪这种体量的公司,算的是另一笔账。
它的账本是这样的:
第一,通过全自动化生产线,把电池的品控做到极致,从源头上降低故障率。比如,故障率从5%降到2%。
第二,它赌的是,推出这个“霸王条款”式服务后,能吸引大量原本会选择杂牌的消费者转投自己。假设因此市场份额提升了10%,那么新增的利润,完全可以覆盖掉那2%的换新成本,甚至还有的赚。
第三,这个政策极大地赋能了经销商。以前经销商卖电池,最怕的就是售后扯皮。现在好了,标准统一,不用跟顾客吵架,检测设备一插,数据上传云端,厂家认账,直接换新。这会大大增强渠道的忠诚度。
所以你看,“13个月全换新”本质上不是一个服务政策,而是一个“市场清扫”的金融工具。它用售后成本的增加,去博取市场份额的巨大增长。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是用自己雄厚的资本和完善的品控,去攻击对手最薄弱的软肋。那些既没有品牌、又没有资本、服务也跟不上的小厂,在这场“服务战”里,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这件事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示?
首先,短期内肯定是好事。有巨头出来“卷”服务,我们用脚投票,就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至少在未来一两年,买电驴电池的体验会好很多。
其次,要理解商业竞争的逻辑。很多时候,一个看似“让利于民”的举动,其真实目标往往是它的同行。这不是阴谋论,这是阳谋,是商业规律。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看懂很多行业的变迁,从网约车大战,到社区团购补贴,再到今天的电池服务升级,内核都是一样的:用资本换市场,先做大再图利润,顺便把牌桌上的其他人挤下去。
长远看,当一个行业被几个巨头垄断后,消费者的议价权会不会降低?服务标准会不会再次改变?这都是未知数。但至少在当下,作为精明的消费者,我们要做的是看清牌局,然后坦然地吃掉递到嘴边的红利。
就像投资一样,你没必要去赞美或者批判一家公司的道德,那是很虚无的。你需要做的,是搞清楚它在玩一个什么样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以及它为了赢下这个游戏,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这比单纯地喊一句“良心”或者骂一句“黑心”,要有价值得多。共勉共戒吧。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