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的流量效应褪去,汽车本身重新成为主角。
“今年车展的流量不如往年”。4 月 23 日,2025 上海车展首个媒体日结束后,有部分行业人士、媒体同行们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回顾过去一年的国内 A 级车展,往往是首日即爆满,车企高管走到哪,人群就簇拥在哪。
事实上,今年上海车展真正的流量高峰在公众日。这个五一假期,车展和外滩一样成为了上海的一张新名片。这场首次延长至五一假期的汽车盛会,累计吸引了超百万人前来观看。
如果参考历史更悠久的汽车展览会,产品展示和技术交流才是它们存在的意义。像慕尼黑车展,将展区分为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展厅,以及面向行业人士的室内展馆;还有像巴黎车展,更是把展馆作为一个公众性的活动,学校老师还会组织学生们去车展现场参观。
这一届上海车展,悄然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的一次转折点:车企和公众的关注焦点,从过去的营销造势,转向了产品技术实力与用户价值。车展终于回到正轨,聚焦汽车的本质。
流量光环褪去,造车回归本质
2017 年,国内有接近 300 家造车新势力。在那一年的上海车展上,他们悉数登场,争奇斗艳。对于这些新的汽车品牌,用户认知度是一大短板。除了通过放大声量来扩大品牌影响力之外,他们别无选择。
2023 年的上海车展,流量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彼时,“500 万以内最好的 SUV” 的话题被众多车企争相炒作。而 2024 年的三场 A 级车展,几乎被流量营销所 “裹挟”。车企高管们竞相下场,为品牌博取更多的关注度。
时至今日,经历一轮轮的洗牌之后,仍有能力站在车展舞台上的初代造车新势力,只剩下理想、蔚来、小鹏和零跑这四家。他们虽然也是靠流量成长起来的,但凭借创始人的魅力和能力,还是保住了牌桌上的席位。
新势力阵容缩减之后,车展悄然变成了传统车企们的主场。其中一类是央/国企背景的汽车集团,孵化的新品牌,比如上汽的智己、长安的深蓝和阿维塔、东风的岚图、红旗的金葵花等等;另一类则是民企背景的新品牌,像比亚迪的仰望和方程豹、吉利的极氪、奇瑞的 iCAR 等等。
传统车企被视为 “老实人”,玩不转互联网流量。但行业越是动荡,他们反而扎根更稳。因为,传统车企的核心在于规模化制造能力、全产业链整合等多重优势叠加。在成本控制、供应链稳定性及抗风险能力上,资历老反而是优势。
像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在谈到智己汽车的发展时说到:“上汽集团 All in 全产业链资源、All in 技术和 All in 生态打造智己。集团所有的前瞻技术,均会在智己车型率先量产落地,确保智己在高端智能电动新赛道的技术领先优势。”
至于智能化层面的能力,比如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曾是传统车企短期内难以攻破的板块。但如今,他们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了快速补足。比如智己作为 Momenta 唯一的 “创始灯塔” 合作伙伴,有着满血版 Momenta 赋能,IM AD 的实际体验稳定在第一梯队;在 3 月联合品牌原始股东阿里巴巴,让智舱率先引入 AI Agent,实现了 “No Touch & No App” 人车交互的全新体验。
有技术底气,才敢去掉 “滤镜”
“造车先造词”,是过去几年汽车行业的一种普遍现象。车企通过创意命名强化技术亮点、塑造品牌形象或抢占市场认知,这本质上是合乎常理的。但问题就在于,那些被着重宣传的技术,是否经得起严苛的考验。
比如,为说服消费者购车,车企会在各种场合着重强调自家技术的先进性。即便只是 L2 级辅助驾驶,也会包装成 L2++、L2.999,想方设法与 L3 级有条自动驾驶靠拢。
随着一起又一起的事故发生,官方层面收紧对于智能驾驶的宣传口径。一些平时耳熟能详的词语,比如自动驾驶、高阶智能驾驶等等,忽然从车企和供应商的物料上消失。
事实上,公众重新开始重视负安全问题时,一些热门品牌早已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了。像智己 L6 和 LS6 全系标配了超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和 Orin X 芯片,相当于主动安全能力全系拉齐;问界 M8 也全系标配激光雷达;理想 L6 智能焕新版同样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作为硬件冗余的核心配置,在中高端车型中仍被广泛采用。随着规模效应的推动,激光雷达的硬件成本还有持续下探的趋势。像零跑 B10、广汽丰田铂智 3X,已经将激光雷达车型下探至 15 万元以下。
与辅助驾驶技术类似,动力电池也存在过度营销的问题。但随着 “新国标” 的登场,电池技术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在上海车展前夕,工信部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预计将于 2026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其中,新版《安全要求》将热扩散测试技术要求从 “着火、爆炸前 5 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改为 “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这一《安全要求》刚公布没多久,智己就在 4 月 23 日的车展发布会上宣布,其电池包采用的热失控标准,比上述标准更高。以热扩散测试为例,2026 新国标要求单体电芯触发热失控,整包至少监控 2 小时无起火无爆炸;而智己电池则在相同条件下,整包至少监控 24 小时无起火无爆炸。
对电池安全的高标准要求,也造就了智己交付超 10 万台,全系车型零自燃的纪录。
好的技术,应该经得起严苛考验,而不是需要粉饰一番才能见人。从这一届车展的展台布置来看,越来越多的车企愿意将自己最核心的技术拿出来,展示给消费者、同行以及全球媒体。
比如,长城汽车的展台就搭建了一个室内越野攀爬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亲自驾驶坦克 300 Hi4-T,为车展现场观众展示车辆越野性能。再比如,智己在展台也设立了 LS6 原地调头演示区,以此来让消费者了解灵蜥数字底盘的技术实力。还有,蔚来为 ET9 也专门设立了一个体验区,让大家上车亲身体验全主动悬架技术。
技术和用户,应该双轮驱动
虽然,价格竞赛把各家逼到了悬崖边,营销收紧又让各家的动作变得更谨慎。但汽车的创新并未因此停滞。
在营销话术退场的同时,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以更务实的姿态登上舞台。广汽、极氪、奇瑞、智己相继公布 L3 量产计划。广汽宣布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全国首款 L3 乘用车;极氪的 9X 光辉将搭载专为 L3 智能驾驶设计的解决方案——千里浩瀚 H9;而奇瑞计划在明年量产 L3 车辆;智己则宣称具备 L2/L3/L4 级智能辅助驾驶全栈量产能力。
除此之外,底盘功能在今年会衍生更多创新,尤其是智己在车展发布全线控技术战略之后。过去的底盘依赖机械连杆传递转向和制动力,而线控底盘则打破了传统机械底盘的束缚,带来了更佳的转向比变化,实现各种场景轻松驾驭;线控制动拥有更快的响应,并让制动距离缩短 6%-8%。
像智己第一代技术就首次实现了车身六自由度的融合控制,去年已量产;今年第二代技术,在全新智己 L6 所搭载的灵蜥数字底盘 2.0 上量产,近 5 米车长的车能实现 4.69 米的转弯半径;底盘控制的自由度进一步放大,也让车辆在极端爆胎场景下仍能稳健行驶;今年下半年,第三代技术将让前后转向均实现纯线控化,并融合在下一代灵蜥数字底盘中,在全新车型中实现量产。
在智己打造的线控 AI 概念舱体验区,大家就能体验将于下半年量产的纯线控转向可随意调节的转向比,还能亲身感受到未来座舱布局的丰富变化性。
“智己的品牌内涵,就是智能科技与用户需求双轮驱动”,智己汽车 CMO 李微萌说,“智” 代表了技术底座,包括了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己” 代表了悦己,以用户需求为原点,从产品定义、功能配置到场景体验,为用户带来更为愉悦的出行体验。
车企们不再一味地堆叠参数、营销造势,而是聚焦于用户体验的提升。
这也让此次上海车展更像是一个转折点:当流量泡沫被戳破,车展的喧嚣回归平静,专注于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更务实的车企往往更能成为车展上的主角。
题图来源:智己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