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东树捅破窗户纸:车企的牛皮,终于被经销商的血泪戳爆了

最近有个事儿,特魔幻。

乘联会崔东树老师发了篇文章,没明说,但每个字都在哀嚎,说经销商快过不下去了。

讲真,这都不算新闻了,这是旧闻。

真正的新闻是,在经销商集体进ICU的背景下,车企们的月度喜报,那叫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恨不得把自家CEO直接用PPT发射上月球。

崔东树捅破窗户纸:车企的牛皮,终于被经销商的血泪戳爆了-有驾

一边是坟头烧报纸,一边是舞厅开派对。

这种强烈的割裂感,堪比道诡异仙里的心素发作,让人严重怀疑这帮车企CEO是不是偷偷都在修仙,而且修的还是最不当人的那种欢喜禅,靠吸取渠道商的精气来维持自己财报的光鲜。

不装了,摊牌了,车企的牛皮,终于被经销商的血泪给戳爆了。

车企和经销商的关系,以前吧,还能说是鱼和水,现在是什么?是红烧鱼和水煮鱼。

崔东树捅破窗户纸:车企的牛皮,终于被经销商的血泪戳爆了-有驾

反正鱼是死定了,就看怎么个死法。

崔老师的文章点出了两个核心问题,翻译过来就是两句话。

第一,消费不行,但车企的生产线不能停,怎么办?那就把车像垃圾一样全塞给经销商。经销商的库房里,新车堆得跟金针菇一样,看着多,其实根本消化不了。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挺形象的。

第二,为了把这些消化不了的“金针菇”清出去,经销商只能玩儿命打折,价格战打到最后,就是“进销倒挂”,卖一辆亏一辆。你以为是卖车?不,这是慈善,这是行为艺术,这是用真金白银在奏响一曲资本主义的挽歌。

这他妈的还有天理吗?!

车企现在玩的不是市场竞争,是黑暗森林打击。

我不管你终端卖不卖得掉,我的生产线不能停,我的财报数字不能难看,我的股价不能跌。

所以,这些车,你,经销商,必须吃下去。

什么?你说你仓库满了?那你就把墙砸了扩建。

什么?你说你没钱了?那你就去借高利贷。

什么?你说卖一辆亏一辆?那你就要相信大力出奇迹,卖他个一百万辆,亏损就追不上你了...才怪。

这就是典型的“掀桌子”打法,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最好的营销不是把蛋糕做大,也不是抢走别人的蛋糕,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让所有人都没得吃。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每个月我们都能看到那些“销量再创新高”的战报,那是什么?那不是销量,那是车企发给经销商的“库存转移通知书”。每一辆所谓的“售出”车辆,可能根本没到消费者手里,只是在经销商的停车场里静静地吃灰,从一个大仓库,挪到了一个中型仓库而已。

这是一种会计学上的炼金术,一种现代版的“指鹿为马”。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最近也动过去抄底的心思。

毕竟你看这价格,今天8折,明天7折,后天直接骨折。感觉再等两天,买车就该送房了。

但我去了几家4S店,跟销售聊完,我那点贪小便宜的心思瞬间就凉了。你看到的不是一个销售在给你推销产品,你看到的是一个即将溺死的人,想抓住任何一根路过的稻草。他脸上的笑,比哭还难看,充满了对生活和他老板的绝望。

他不是在卖车,他是在求你救他一命。

这哪是买车啊,这是渡劫。我买个车,还得背上因果,何必呢。哎,说到玩儿命,我昨天点的麻辣烫好像有点不干净,今天肚子还有点难受。

所以车企天天吹自己销量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意义。

但这个意义,不是给我们消费者看的,是给资本市场看的,是给投资人看的,是给即将到来的下一轮融资画大饼用的。

这套逻辑,和当年互联网公司烧钱刷单,逻辑上是完全一样的。只要故事讲得好,数据做得漂亮,就能融到更多的钱,继续烧,继续讲故事。至于底下执行层是不是已经尸横遍野,谁在乎呢?不过是成功路上的代价罢了。

崔东树老师出来喊话,当然是好事,是为行业发声。但是吧,这声音更像是一种...怎么说呢,例行公事的阵痛。喊了,大家知道了,然后呢?太阳照常升起,车企的PPT照样写“遥遥领先”,经销商的血照样流。

你以为经销商倒闭了,车企就慌了?

错了。

他们会立刻转向直营,或者发展新的、更听话的“合作伙伴”。旧的电池,就该被淘汰。这很残酷,但这就是商业。商业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温情脉脉,而是冷酷的计算。

所以你问我这销量是真的假的?

我告诉你,它既是假的,也是真的。

对于你我,对于经销商,对于马路上跑的真实车辆,它是假的,是兑了水的猪肉,是美颜开到最大的网红。

但对于资本市场,对于PPT,对于创始人的梦想和员工的年终奖,它就是真的。

这是一种薛定谔的销量,一种量子态的牛逼。在财报发布前,它永远处于“遥遥领先”的叠加态。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尤其当这个人的KPI就是看谁睡得更香。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