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20,鹤洞大桥那段,从我车窗望出去,看到三辆车像跑偏一样卡在护栏上,刹那间就觉得:今天的天气偏闷,不知道怎么偏偏撞在一起了。
我跟前座的老李还在讨论,这次不用抢线了吧?堵四五百米,平常都顶多两三百。他说,但我心里就打鼓:这次不会比以前更严重吧。结果还真不差,十几辆车在那边散作一团乱麻,护栏凹进去好几块。
等到现场的交警走过来看,我还忍不住问:堵了多久啊?他瞥我一眼,嘴里吐出几句:估算至少两个小时,可能还会更长点。我心里想:算了,转个弯走旁边县道好了,还是堵得不行。那会儿我觉得,车多点也正常,早高峰啊,谁还不堵一会?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交通事故这会儿说多严,都得看多车相撞具体几辆。大概十辆左右受损,现场护栏被撞烂,我估摸着事故体量估算/样本少,其实也不能说多大规模——不过现场处理得慢得令人发火,乐得一边看现场依旧在维修的照片。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里夹着一张旧照片,是去年那次出差,感觉都差不多:路况差,事故多,修路慢。忽然想到,交通事故是不是某种供应链上的问题?车很多,护栏、警示牌……损坏的零部件估算下来,可能修起来比搭个积木还费劲。你说,这些事是不是就像拼苹果手机一样,零件快坏、供应不足,导致维修总变慢?可能吧,毕竟材料供应链飘忽不定,就像某些人买车,等配件等得比国产宁德时代还慢。
我在想,很多受伤车其实都是同一批车的兄弟——同款、同样条件下容易出问题。要我猜,那些左转或者刹车那会儿突然刹不住,绝不仅是驾驶惯问题。可能汽车的刹车系统在设计上追求成本控制,某个腐蚀点没处理好,耐用性打折。比起试驾时的很顺畅,放到实际城市低速突发刹车时,问题就暴露了。
说到这我记得早上看到有人说,这车油门刹车太灵敏了,真怕一不留神撞到。这里面的操控感其实很重要,不然紧急刹车会不会失控?这就是供应链和研发结合的结果,材料和设计最后变成了人机交互的一环。
现场的处理速度简直比我预期还慢。可能是因为设备不够先进?还是那帮修理工太手忙脚乱了?我估算现场汽车牵引和护栏修理,按小时算都得一两百块的成本了。不知道他们的心算有没有考虑过,用那些大卡车灰尘堆里原地扔一堆钢管,能不能快点搞定?这也让我想到,汽车制造,一块原料到成品再到维修的过程,也许就像大厨炒菜,配料就差在时效和料到位。
可不可以以抗撞性能作为评判一个车的品质?说白了,车壳坚硬,平时你就少担心刮刮碰碰,出了点意外也能还原如新。价格一高,有时反而安全感也就变得虚了——这就像套路车一样,表面看大气,实则顶天立地材料用料就差那么一点点。
问一下:你觉得,咱们平常开车时,真能每次都谨小慎微到那份上?还是说,像我这种偶尔麻烦大意的,出点事也怪不来?顺便考虑:那几辆事故车,也许刚买没多久,就面对这些供应链漏掉的小问题。
提到这,自我更正一下:我刚才说车没刹住,其实也不能全怪系统,可能是误操作+反应不够快两个问题叠加导致了这场事故。安全,总归得靠车子硬气点,操控灵敏点才行。否则,就像你家用的电饭煲,一次短路就燃了,电路再安全也没用。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这场事故会不会导致保险赔付加剧?对车企来说,多少会影响招标、供应?毕竟,事故多了,保险公司也得打折。这是不是意味着,车企未来还得硬件治理——比如轮胎、刹车系统——在成本范畴尽可能做好,否则赔钱吃亏说不定就会更严重。
那会儿我心里还琢磨:这些车售后问题,都像工厂流水线的‘残次品’,修修补补,能不能等正式爆发前改善?估算一下,某款车的百公里成本可能只有0.2元左右,像轮胎寿命和刹车片更换,这里还是比较低的。
其实一路上都在琢磨:你知道同价位车里,有没有一款叫安全感比别家强?我觉得像是隔音和耐撞性结合的要素,价格上虽然不一定就高出千元,但感觉会更安心点。
既然说到安全车,我还想到某个销售说:这车安全,材质用得挺结实。但他自己都没细想过,材质的结实度其实也好比坚硬的砖块,容易碎也难弯,反倒要考虑能不能弹回去。这不,就是那种牺牲点——安全弹性的设计。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问自己:自然界中的安全机制究竟除了坚硬,还得有弹性。车子若不能在撞击时反弹,反而容易变形不可救药。这是不是也暗示,汽车的结构设计其实更像一场弹跳游戏。
我还记得听朋友说,买车就像买房,只要投对了位置和材质,慢慢你就会觉得值。低价车那点抗撞值到底够不够?这是个问题。有人说:都一样,谁会想着撞呢?但碰上就醒醒吧。
说到这,我还在想,事故现场,那个交警指挥把手举得挺起劲。究竟,他在看什么?是刹车状态、还是车的残骸?可能像摩托车手一样,靠经验判定。用心观察会发现,整个现场似乎和汽车生命线有关——油箱、刹车、轮胎……这些零件的好坏,很大程度左右事故后果。
突然觉得,汽车和我们生活一样,普通但不能小觑。这场意外发生,或许背后隐藏的是供应链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也许是成本压缩造成的小缺陷,没有在量产时被发现。
我还在想:这些事是不是都归咎于司机?其实也不完全。我们缺少那个能看得见的防撞系统,一方面是技术还没来得及普及,另一方面是知道自己啥时候会出错,这才是最难的。
这会儿,我心里还存着个奇怪的猜测:是不是,未来的车会变得像大脑,能自主预警或反应得更快?可能吧,但哪天,车和人谁会先认输呢?这不好说。
(这段留白一会儿)反正,眼下事都还在处理。等结束了,坐在车里,我想:下一次路上,能不能再遇到一件事,不让人这么晕车了?像碰到个细节——一只掉在地上的花瓣——才知道,生活中,细节才是真正的安全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