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前三季净赚233亿,压制上汽长城,车企盈利格局加速分化

最近跟几个朋友吃饭,聊起换车的事儿,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几年前大家聊的还是BBA(奔驰宝马奥迪),或者“两田”(丰田本田)谁更省油。

现在张口就是,哪个智能座舱更好用,哪个自动驾驶更靠谱,谁家充电桩铺得够不够多。

桌上那辆开了八年的老凯美瑞,车主以前视若珍宝,现在聊起来,话里话外透着一股“老登板块”的落寞感。

比亚迪前三季净赚233亿,压制上汽长城,车企盈利格局加速分化-有驾

这种餐桌上的风向转变,比任何宏观报告都来得真实。

它背后对应的,是整个汽车产业地壳级别的板块运动。

最近各大上市车企的三季报出来了,一堆数字看得人眼花缭乱。

但如果你不只是看热闹,而是想捋一捋这背后的门道,会发现这根本不是简单的谁赚了谁亏了,而是一场关于“生存模式”的残酷分化。

我们来算三笔账。

第一笔账,最直观的,叫“金钱账”。

比亚迪前三季度净利润两百多亿,一骑绝尘。

长城和上汽,八九十亿,算是第二梯队,但上汽那个同比645%的季度增长,一看就是去年同期基数太低,属于“大病初愈”型选手,不能高兴得太早。

比亚迪前三季净赚233亿,压制上汽长城,车企盈利格局加速分化-有驾

赛力斯,背靠着华为这棵大树,利润也相当可观。

再往下看,长安利润三十亿,而广汽和江淮直接进入亏损区间。

单看这笔账,结论很简单:比亚迪牛,广汽惨。

但这就像看拳击比赛只看谁流血多一样,很外行。

利润高,可能只是因为你前几年“填坑”的投入现在开始结果了。

利润低,也可能是你在为未来“挖坑”搞战略转型,主动承受阵痛。

只算金钱账,容易被短期的数字迷惑,看不到牌桌下的底牌。

所以要算第二笔账,更重要的,叫“战略账”,或者说“模式账”。

比亚迪前三季净赚233亿,压制上汽长城,车企盈利格局加速分化-有驾

看完财报,我脑子里浮现出三种完全不同的“活法”。

第一种,是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什么都自己干的“全能王”。

从最上游的锂矿,到电池、电机、电控,再到芯片,最后到整车组装和销售,比亚迪几乎把所有核心环节都攥在了自己手里。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在行业上行期,成本控制能力极强,别人缺芯、缺电池的时候,它不缺,还能把多余的卖给对手。

在行业下行、大打价格战的时候,它有最厚的“血条”和最深的利润缓冲垫。

前三季两百多亿的净利润,就是它发动下一轮价格战的“弹药库”。

比亚迪前三季净赚233亿,压制上汽长城,车企盈利格局加速分化-有驾

当然,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资产极重。

财报里有个数字,资产负-债率,比亚迪高达71%。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它总资产里,有七成以上是借来的。

这是一场豪赌,用巨大的杠杆,赌自己能在这场产业变革中笑到最后,一统江湖。

赢了,就是下一个丰田大众;输了,这高企的负债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二种,是赛力斯的“生态捆绑模式”。

如果说比亚迪是自己闷头练成了全套武功,那赛力斯就是找了个绝顶高手当盟友。

比亚迪前三季净赚233亿,压制上汽长城,车企盈利格局加速分化-有驾

它和华为的合作,已经不是简单的供应商关系。

华为几乎把自己的“灵魂”——从设计、技术、品牌到销售渠道,全都注入了问界这个品牌。

赛力斯负责把车造出来,剩下的交给华为。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走捷径”。

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车企,瞬间就拥有了顶级品牌的势能和流量。

它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品牌溢价”和“技术溢价”的体现。

但风险也一目了然,就是你的“灵魂”不属于自己。

一旦盟友关系有变,或者盟友有了别的“亲儿子”,你的处境就会非常被动。

比亚迪前三季净赚233亿,压制上汽长城,车企盈利格局加速分化-有驾

这是一种“值博率”很高的选择,赌的是联盟的稳固和生态的持续强大。

第三种,是上汽、广汽这些传统巨头的“负重转型模式”。

它们就像是家大业大的“老钱”,家底厚实,但转身也最困难。

它们的利润表,往往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海水,是曾经赖以为生的合资品牌,销量和利润都在肉眼可见地滑坡,成了拖累。

火焰,是自己全力投入的新能源子品牌,比如智己、埃安,正在烧钱换市场,嗷嗷待哺。

所以你看广汽和江淮的亏损,很大一部分就是这种转型的代价。

上汽的利润回正,也并不代表它已经高枕无忧,更像是庞大的身躯在泥潭里挣扎着往前挪了一步。

比亚迪前三季净赚233亿,压制上汽长城,车企盈利格局加速分化-有驾

它们的资产负-债率相对健康,比如上汽61%,长安57%,说明它们还没到要拼命的份上,但这种“稳健”的另一面,可能就是“迟缓”。

它们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组织和文化。

要让一个习惯了“躺着赚钱”的庞大体系,重新拥有创业公司的敏捷和效率,这无异于一场内部革命,其难度远超开发一款新车。

算完这两笔账,我们再来算第三笔账,叫“情绪账”,或者说“未来预期账”。

资本市场是最聪明的,它投票的对象,从来不是现在谁最赚钱,而是未来谁最可能赚钱。

你看财报,比亚迪利润一骑绝尘,但三季度利润环比是下降的,这说明市场竞争在加剧,它的“超额利润”正在被压缩。

而赛力斯虽然利润数字不如比亚迪,但增长势头很猛,市场给它的预期就很高。

这背后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汽车产业正在从一个制造业,加速变成一个“制造业+科技业+服务业”的综合体。

比亚迪前三季净赚233亿,压制上汽长城,车企盈利格局加速分化-有驾

评判一家车企价值的锚,已经变了。

过去看你的发动机、变速箱,现在看你的智能座舱芯片算力、自动驾驶算法、用户社区运营。

在这种新范式下,传统车企那些庞大的工厂、生产线,这些曾经的“资产”,正在快速变成“负债”。

而新势力们在软件、数据、用户体验上的积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正在变得越来越值钱。

所以,别再简单地用“赚了多少亿”去衡量一家车企了。

那套旧地图,已经无法导航到未来。

更值得我们去观察的,是它们的“活法”——是选择做掌控一切的“全能王”,还是做生态里最聪明的“盟友”,又或是艰难地给自己动手术的“旧日巨人”。

这场牌局还远未到终局,但分化已经开始。

有的人已经摸到了新时代的脉搏,有的人还在用旧时代的逻辑恋战。

而最终,周期会奖励那些看清方向、下对注,并且能熬过阵痛的人。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