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十一,简直就是一场针对纯电车主的大型行为艺术。或者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社会实验,实验的课题是:当一个自诩掌握了未来出行密码的精英,在高速服务区,眼睁睁看着他那个“地表最强”的充电桩前面排着长龙时,他的心态会发生什么超现实的变化。
那些天天挂在嘴边的800V、5C超充、十几分钟补能几百公里,在这一刻,都成了最好笑的段子。你的车充电是快,是是是,快得像闪电侠磕了药,但问题是,你根本摸不到那个充电奶嘴啊。前面占着位置的大哥,开着一辆五年前的老款电车,充电速度慢得像在给手机无线充电,大哥本人还在车里睡得正香。你能怎么办?上去把他车掀了?别逗了,你只能默默打开B站,开始刷我的视频。
这就是魔幻的现实,一种【犬儒主义的上帝视角】下的众生相。所有车企发布会上吹过的牛,所有KOL视频里测出来的极限数据,在“节假日高速服务区”这个终极试炼场面前,都是浮云。这里不讲技术,只讲物理排队,不讲道理,只讲先来后到。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样,充电的瓶颈不在你的车,而在前面那位大爷。
这时候,隔壁加油站里,那些开着插混和增程的朋友们,露出了看猴一般的微笑。他们加满一箱油,潇洒离去,深藏功与名。但你以为他们就赢麻了吗?也并没有。
讲真,作为一个也开过早期混动的中年人,我很清楚那种拧巴。纯电续航就那么几十公里,上下班通勤稍微堵个车,发动机就“嗡”的一声介入了,那感觉,就像你正在听交响乐,突然有人在你耳边放了个屁。想省钱多用电?行啊,天天充电呗。然后忍受那个几十千瓦的“龟速”充电,人家纯电车主吃顿饭的功夫充满了,你可能得睡个午觉。这就是混动车主的原罪:两头都想要,结果两头都体验得不完整。
所以市场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纯电车主在节假日被狠狠教育,混动车主在日常被反复折磨。大家都在等一个救世主。
然后,一帮不讲武德的车企,突然就悟了,或者说,直接颠了。他们选择了一条前无古人,可能也后无来者的路:掀桌子。
【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核心就是,当常规打法解决不了问题时,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既然你们纠结纯电和混动,那我干脆给你俩缝合在一起,搞出一个究极的“怪胎”。
传闻中,马上就要有一堆搭载了80度,甚至更大电池的增程/插混车要上市了。80度电池是什么概念?很多市面上的主流纯电车,电池也就六七十度。这意味着,这台“混动车”的纯电续航,可能动不动就给你干到400公里以上。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混动了,这是给纯电车硬塞了一个“续命丹”。
说真的,现在服务区的饭是越来越难吃了,还不如我自带的泡面。扯远了。
我们来构建一个【荒诞化场景演绎】。想象一下你开着这么一台车,400公里的纯电续航,打个折,跑300公里没问题吧?300公里,差不多就是从上海开到南京,一般人开三个小时也得进服务区放放水。这时候,如果充电桩空着,你直接掏出你的5C超充,十几分钟续航又回来了,美滋滋。如果充电桩排大队,你甚至都不用下车,直接开走,让发动机烧点油,权当给它做个年度体检。
这叫什么?这叫降维打击。它用纯电车的逻辑,去殴打传统混动车主那可怜的几十公里续航。它又用燃油车的逻辑,去嘲讽那些在服务区望眼欲穿的纯电“精英”。
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有什么用!用户要的就是一个安心!
这个“怪胎”的出现,直接把发动机/增程器的角色,从一个“主力队员”,降级成了一个“饮水机管理员”。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应对十一、春节这种极端情况。一年可能就用那么一两次,但就是这一两次,决定了你整个假期的心情。这跟玄幻小说里的护身法宝一个道理,你可以一辈子不用,但你不能没有。一年两箱油,从段子变成了现实。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这车比喻成修仙有点扯,但这玩意儿确实不讲科学,讲玄学。它精准地命中了中国宝宝体质的核心需求:我全都要,还不能有短板。
这会对市场造成什么冲击?纯电车会很尴尬。之前它们最大的优势就是长续航和智能化带来的纯粹电车体验,现在这个优势被一个“混动车”偷家了。传统混动车更尴尬,它们存在的意义几乎被完全抹杀了。当一个东西的优点被别人兼容,缺点被别人补足时,它就离进博物馆不远了。
所以,十一这一波,不是教育了车主,是教育了整个行业。它告诉所有还在PPT上画饼的车企,别再整那些“不务正业”的花活了。消费者的需求非常朴素,他们不要听你讲故事,他们只想在想回家的时候,能顺利地开到家。
所以,这种“怪胎车”明年会火吗?当然会。但它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当然不能。它解决的唯一问题,就是让你在选择困难症发作的时候,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我全都要。而这,恰恰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它证明了,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那个最功利,也最没有信仰的答案。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