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力大,就是原罪?

“过去这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

这是自小米SU7事故后一个多月以来,雷军首次公开表态。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的确,小米汽车最近遭遇了不小的舆论风波——

起初,是一起惨痛的交通事故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关注,也成了主管部门对虚假宣传辅助驾驶严加监管的导火索;

随后,小米SU7 Ultra交付后,又因为各地接连发生的超速和严重交通事故,遭遇外界对于“是否应该在公共道路上,释放大马力的质疑”;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紧接着,最近这几天又因为小米SU7 Ultra的挖孔前机舱盖是“心情件”还是“功能件”,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

有一说一,这连珠炮似的公关事件袭来,搁谁都得焦头烂额,更别说是身处镁光灯下的小米了。

不过社长今天并不是想参与其中的口水仗,而是想借此机会,聊聊可能和辅助驾驶一样,对行业影响非常深远的话题——限制大马力车上路。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其实在SU7 Ultra刚刚交付时,就有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在城市道路飙车的视频,时速从0飙升至约300km/h仅用时17秒,快到路灯都出残影了。

没过多久,涉事驾驶员被警方抓获。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客观来讲,当年特斯拉Model 3 Performance、极氪001、甚至是小鹏P7等一系列纯电运动轿车,都有过类似的遭遇。

毕竟到了电气化时代,获取马力的门槛明显变低了。大几百匹、零百3秒的车随处可见,只要二三十万就能满足某些“马路杀手”飙车的欲望。

因此,这事并非小米汽车一家之事,而是接下来整个行业,乃至法律法规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小米是怎么做的。

5月1日,没有一点点防备,小米汽车悄悄给SU7 Ultra推送了一版软件OTA: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此次更新的核心内容是,正常驾驶条件下,小米SU7 Ultra的马力将从正常的1548匹被限制到约900匹。

如果想要让车发挥出全部性能,车主需要解锁新推出的“排位模式”——

需要在指定的赛道刷圈速,只有圈速用时比达标时速更短,才能解锁“排位模式”,相当于车主证明自己有能力驾驭SU7 Ultra的强大马力。

此外,对于在红绿灯处大功率弹射起步的“直线竞速模式”,OTA中也加入了限制,需要在P档等待60秒以上的待机时间才能开启。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后来小米汽车发言人对这次OTA进行了解释:之所以要做出这些限制,是出于安全考量,强调车辆的极致性能,需要良好赛道条件与丰富驾驶经验。

至于解锁小米SU7 Ultra的赛道圈速标准线到底是多少,据说是雷军和小米动态性能研发负责人、小米首席车手任周灿一起定的。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这个数字代表什么,总而言之就是“要求总体不算太苛刻,但没下过赛道(或是玩过模拟器)的普通人几乎不可能通过,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实现”。

OTA推出之后,得到了大部分网友们的点赞支持,认为小米的做法有责任有担当,保障了小米用户和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

但另一边,部分小米SU7 Ultra车主却不干了。

他们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花全款买了个阉割版半成品,而且在OTA之前小米也没有事先进行通知。

除此之外,还有小米SU7 Ultra车主表示,这次OTA优化超速提醒功能之后,只要车速达超过135km/h,车内警铃、闪灯和小爱同学就会展开“轮番轰炸”。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换言之,确实有部分小米SU7 Ultra车主在路上飙车以寻求刺激,但绝大多数车主还是本分开车。

如此对待,有点像是胡子浓密了点、就被认为有暴力倾向,搁谁都会不爽。

最终,在小米SU7 Ultra车主的声讨围攻之下,5月7号深夜,小米汽车发布公告称"给部分用户带来了困扰,我们深表歉意,已经暂停了这次推送。"

“我们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保障驾驶安全,但没有充分征询大家意见,也没有做好相关功能的共同说明,工作确实存在不妥的地方。”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对于没有进行OTA的用户,可以正常使用老版本软件。

对于已经OTA了这个版本的用户,只能暂时先忍一忍,等小米推送下一轮更新刷新系统了,预计新版本开发和测试需要4-8周的时间。

由此看来,关于整个汽车行业如何对大马力车加以限制的问题,在很长时间里都会持续发酵。

据不完全统计,零百能跑进3秒、但价格下探到30万元的车,就有小米SU7、极氪007、智己L6、比亚迪汉L等一系列车型。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要知道,燃油车要想拥有同样的加速性能,至少得是911 Turbo S、法拉利296这个级别,动辄售价两三百万的超跑才行。

可这,却是一把双刃剑。

从好的方面来讲,“媲美百万超跑的加速性能”让普通人就能触及,何尝不是一次史诗级的“科技平权”;

但从坏的方面来讲,过低的马力门槛,给了更多对速度和驾驶缺乏敬畏之心的人酿成大祸的可能性。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换言之,现在电动车越造越快,光凭车企去设计马力限制与解锁机制,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的其实是在有一定标准的监管之下,整个行业推动法规落地。

这时,如何判定一个人的驾驶水平和驾驶道德,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毕竟在出事之前,没人会认为自己出事;也很难通过一个定量的评分,来评估每一位驾驶员的驾驶风险。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如果真要说的话,社长有一个简单的设想。我们打个比方——

对于一辆零百加速2~3秒级的车,可以分成低、中、高、专家四个动力档位选择,马力依次增高。

对于车辆刚交付1周之内的新车,或是车辆账户未进行人脸识别、无法判断是否是车主本人开的,车辆只能开启低级动力模式,零百加速7~10秒,车主自由选择。

车辆账户已登陆、且通过车机内行车安全教育的,可以开启中级动力模式,加速性能达到普通人驾驭的上限,零百加速5~7秒。

想要开启高级动力模式,需要参加车企举办的线下驾驶培训并通过认证,加速性能解锁跑车级,零百加速3~5秒。

而最顶级的专家动力模式,则只能在车辆到达赛道后解锁,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共道路的安全性。

同时在车主购车之前,车企需要让车主明确得知关于逐步解锁动力的规则,如果车主擅自破解系统、突破限速,则会判定为单方面违约,同时要承担法律风险。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可这时,新的问题又来了。那些零百加速2秒级的燃油车,无法通过软件限制动力,只对电动车锁动力,岂不是很不公平?

所以说,仅仅依靠车企来推进大马力车型动力限制,显然是不够的,还是得从法律法规进行入手,推动驾照分级。

国外已经有不少国家,出台限制大马力车型上路的管控措施了:

比如在澳大利亚开法拉利、兰博基尼等功率/重量比超过370马力/吨的高性能车,车主必须考取“超级驾照”,否则交警将会开出罚单。

(据说当初设立这条规定,就是因为特斯拉的超速事故率过高,引起了交管部门的注意)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意大利也规定,驾龄在1年内的新手司机禁止驾驶功率超过93马力,或功率/重量比超过73马力/吨的车辆,相当于禁止新手驾驶零百加速7秒级的车。

而且近期,意大利还有意将这一限制延长至3年驾龄。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限制马力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会和限制辅助驾驶宣传一样逐步完善和跟进。道路安全,也同样需要每一个人的遵守。

写在最后

实际上,早在70年代,日本就已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限速事件”了。

当时日本汽车工业飞速崛起,丰田、本田、日产等厂商分别推出大马力的高性能车型,展开马力竞赛。

同时,公路飙车文化也开始盛行。同期诞生的《头文字D》,恰恰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这,使得各种非法飙车事件激增,导致了大量严重的交通事故。

日本政府为了遏制这一趋势,开始与车企进行协商,最终在90年代一致达成了非正式的“君子协定”——

即量产车马力不得超过280匹,同时最高车速也被限制在了180km/h(所以很多日规车型,仪表盘的最高时速只有180km/h)。

马力大,就是原罪?-有驾

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欲求不满的飙车族的推动下,又在日本催生出了独特的改装文化。

最终在2004年,随着欧洲高性能车崛起,终于由本田率先打破协定,随后丰田和日产进行跟进,日本政府最终放宽了限制,“君子协定”至此终结。

虽然如此,但随着警方打击力度的加大,以及电子测速的普及,非法公路竞速的现象在日本终于得到了遏制。如今,已经见不到当年首都高多车竞速的“盛况”。

现在中国电动汽车崛起,各个厂家火拼加速和马力,导致事故频繁的情形,与当年的日本又何其相似?

但回归事情本质,技术本没有错。杀人的不是更加锋利的菜刀,而是拿刀的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