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假装电车,一个缝合油电,我把增程和混动的老底揭了

讲真,都2024年了,居然还有人在为增程和混动哪个更高级吵得面红耳赤,这简直是典中典。不装了,摊牌了,这俩哥们儿不就是纯电车在彻底把燃油车送进博物馆之前,找来的两个临时工吗?一个负责心理按摩,一个负责省钱跑腿,大家都是过渡方案,非要争个谁是太子,谁是庶出,属实是有点魔幻。

这哪是技术路线之争,这分明是两拨修仙的在争谁的道法更正宗。

增程,修的是“身法”,核心奥义是“我是电车,我瞧不起油”。它的结构简单粗暴,就是一台纯电车,背上一个烧油的“压缩发电机”。有电的时候,它就是个安静的美男子,开起来丝般顺滑,那种感觉,是是是,就是高级感。但这种安静是有代价的,一旦丹田里(电池)的真气耗尽,背后那个“压缩发电机”就开始上班了,在你耳边嗡嗡作响,那感觉就像你在听交响乐,突然有人在你耳边打开了手摇拖拉机。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NVH崩塌,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

理想、问界这些新势力就是这条路上的“道诡异仙”,他们把这个“发电机”包装得特别好,叫“增程器”,听着就比“发电机”值钱。他们告诉你,这玩意儿是给你提供“无焦虑”的远方,但绝口不提这个“远方”的门票,是比隔壁混动要贵的高速油耗。他们不跟你聊技术,他们跟你聊家庭,聊冰箱彩电大沙发。你跟他聊高速上发动机嘶吼,他跟你说“你看我们家孩子在后排看动画片多开心”。这是一种信仰,你质疑他的车,就是在质疑他的生活方式,质疑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奶爸。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然后是混动,尤其是比亚迪DM-i这种,它修的是“炼体”,金钟罩铁布衫。它不跟你玩那些花里胡哨的,直接摊牌了:我就是来掀桌子的,我不过了,你们两田也别想活。它的逻辑更像是个“缝合怪”,发动机和电机都能直接驱动车轮,谁效率高谁上,主打一个“实用主义”,把省油刻在骨子里。它不像增程那样追求绝对的纯电体验,它要的是全场景的能效最优。

一个假装电车,一个缝合油电,我把增程和混动的老底揭了-有驾
一个假装电车,一个缝合油电,我把增程和混动的老底揭了-有驾

所以开混动车,尤其是在亏电状态下,你偶尔会感觉到发动机介入的“天人合一”瞬间,车身会传来一丝轻微的悸动。有些敏感的人会说这是“顿挫”,是“不高级”。我真的会谢!天天纠结那点平顺性,都是闲的。车就是个工具,能跑就行,发动机吼两声怎么了?还能帮你提神醒脑,防止高速犯困,简直是物理防疲劳驾驶系统。买混动的人,就像是过日子精打细算的实用主义修仙者,他们不在乎功法好不好看,只在乎蓝耗低不低,一公里能不能省下几分钱,省下来的钱去吃顿火锅不香吗?

一个假装电车,一个缝合油电,我把增程和混动的老底揭了-有驾

我作为一个开过特斯拉也坐过理想的中年人,对这个事的看法非常分裂。当我一个人开车的时候,我想要特斯拉那种指哪打哪的快感,但当我带着全家老小出门,我又无比怀念理想那个可以放平的大床。你看,需求本身就是矛盾的。

写到这里,我感觉我把增程和混动都得罪了。但这就是事实,一个想当电车但有颗油心脏,一个想省油但又离不开电爹,大家都是缝合怪,谁也别笑话谁。增程的命门是高速油耗,混动的阿喀琉斯之踵是亏电时的平顺性,大家都有自己的“心魔”。

那成本呢?增程车因为背着一块死贵的大电池,天生就比同级别的混动贵个几万块。这几万块,就是你为那个“纯电优越感”和“心理安全感”付出的代价。而混动车主,省下了购车款,但可能要在未来几年里,多听几次发动机的咆哮。这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现在花钱买安静”还是“未来省钱忍噪音”的哲学选择。我最近在想,如果把这些增程器装在共享单车上,是不是就能解决最后三公里的充电问题了?算了,当我没说。

所以,这两条路线的竞争,早就不是技术问题了,而是一场大型、荒诞且充满“表演性”的行为艺术。车企们把技术名词搞得花里胡哨,什么米勒循环、行星齿轮,就是为了让你觉得你买的不是一堆钢铁,而是一个可以彰显你品味和智商的“圣物”。

那么,凡人如你我,到底该怎么选?

一个假装电车,一个缝合油电,我把增程和混动的老底揭了-有驾

如果你的生活半径主要在城市,家里有充电桩,一年也就回老家那么一两次,但就是怕路上趴窝,那你选增程,花钱买个心安,把那个发动机当成买车送的保险,平时基本不用,关键时刻能救命。

如果你天天跑高速,或者家里没条件装充电桩,就是个纯纯的刚需用户,把车当成驴来使,那混动就是你的本命。它可能没那么“高级”,但它皮实,省钱,能带你到任何有加油站的地方,这不就是工具的本质吗?

最后的最后,我的建议是,看哪个销售长得好看就买哪个。或者抛硬币。因为当你开始深度纠结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说明这俩玩意儿对你来说,区别真的不大。真正的答案是,最好的技术,永远是能让你爽的技术。最好的车,永远是下一辆。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