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这个事情我真是看了有点晕。从去年开始就有传闻说广汇汽车这块牌子要凉快,结果没想到真的变化这么大。你知道吗?截至目前,广汇汽车的4S店从去年最高的将近735家(估算,别全当真,毕竟统计都不统一),已经缩减到只剩218家。减了差不多三分之二!这不是普通的关门,是行业洗牌的节奏快了,太快。
我跟你说,这一季尤其明显。6月左右我曾跟一位修理工聊天,他说:店里客户少了,库存压得越积越大,促销都变得拼命。你想啊,库存高企,促销费不断攀升,利润空间被压得快透明了。广汇自己也公开说了:似乎现金流已经枯竭,期待融资又没戏。融资都抢着要,结果将上市融资400亿都成了空话,退市直接申请破产,站不住脚。
你知道我为什么觉得事情又更复杂一点呢?除了外面看见的关店和破产,还有行业背景的暗潮汹涌。比亚迪、吉利、奇瑞这三家今年可以说是逆势上扬了—尤其是比亚迪12,000辆/天的销量,坐稳行业领头羊位置。按咱们的估算,10月单月就超过44万辆,年内最大纪录。奇瑞虽然进展慢点,月销量28万辆,但新能源贡献明显,环比再创新高。
我其实很喜欢用生活比喻来理解这个。比方说,传统4S店就像往里灌水的水桶,供应链就像是水管,水管越粗,灌水越快。以前这水流很多,4S店看起来也红红火火。水管裂了,水咕咕漏掉,没办法支撑以前的运营了。更别提广汇的库存问题,实际库存估算,不少店里的车都堆积过半年,促销折扣打到最低都还不卖的那种。
这里我就要反问一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传统的燃油车销量会持续下滑?我觉得原因很简单:国内一线城市限购+尾号限行+不断上涨。去年我朋友在北京开了个小店,那些车贩子都开始拼命押新能源车,油改电成为常态。一年前京牌上牌困难,新能源车出2成折扣,挺划算的。而且新能源汽车渗透到接近60%的时候,燃油车的利润空间就更小了。
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没研究得很透:广汇的危机是不是提前暴露了国内4S体系的金字塔已经倒塌?传统渠道越变越薄,供应链、经销商、售后,根本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而且,厂家的议价能力,也随着直销、互联网平台崛起大幅下降。广汇拼命拼规模,像是用过去的方式想堵住漏水的水管,但水压没变,压力只会更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组数据:今年前10个月,奇瑞的出口量已经突破10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3%。出口这个点其实挺关键的,因为海外市场对一些国内品牌还算是支柱。这意味着,虽然国内市场压力巨大,但部分车企逆势突围。反观广汇,国内市场的收缩带来的消极影响太快,库存压得太厉害,利润被边缘化。
我试着猜测,没细想过,为什么背后的链条会断掉。可能最大的原因还是:行业整体的去中心化趋势。过去,4S店依赖品牌授权就能吃天下,但车企越来越倾向于直销、互联网销售,甚至自营店布局。有些品牌直接把经销商作为代理而非合作伙伴,甚至有的厂家在某些地区直接跳过4S店,做自己水泥厂的直销点。
这个变化让传统4S店面临巨大冲击。广汇的情况其实可以说是一个缩影:库存高,现金流慢慢耗尽,厂家的信任度降低。你会发现,很多厂家已经不再依赖广汇这样的大型经销集团,而是用新渠道铺开。
其实我一直在想,未来几年,传统4S店能存活下去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得承认,不得不更多考虑那个还剩几家?的问题。看得出来,行业洗牌的脚步还会继续加速。去年我有个同事,他开着一家旗舰店,最后都快焦头烂额了,连续几个月亏得惨不忍睹。
说到库存和促销,我都觉得特别无奈。每次看到促销广告,买车送豪礼,我心里就困惑:这些钱花出去,最终还是自掏腰包,利润早就不多。毕竟,百公里成本,按照地段和车型不同,粗略算得话,燃油车平均在15元/百公里,新能源可能在12元左右,电池和充电设施的投入早就让成本变得复杂。
我想问你,面对这样的行业洗牌,是不是感觉惨的也觉得机会在里面?比如说,新能源渠道的突破,是不是意味传统渠道的转型?我其实没想到,这次广汇的倒闭会牵扯出这么多关于行业结构的思考。
(这段先按下不表)唉,未来还会有怎样的变化?谁又能想到,曾经那么火的4S店,现在会变成只剩一半的样子?甚至,有的车型会释放出其他的增量点?或者,某天我一不留神,突然发现自己正订了一辆电动卡车——这都说不准。
你觉得,这个行业还有隐形的变革在悄然发生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