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百里者半九十。” 这句古训,套用在当下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显得格外应景。
上海车展的喧嚣还未散去,各家车企如同摩拳擦掌的武林高手,争相亮出压箱底的绝活。
零跑汽车的一系列举动,无疑吸引了不少目光。
从全球化布局到贴近年轻消费者的产品策略,再到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似乎预示着这家公司正酝酿着一场变革。
本次车展,零跑着重阐述了“2025战略”。
管理层详细解读,强调其全球化策略,以及针对年轻一代消费者的产品定位和技术发展方向。
董事长朱江明更是直言不讳,指出智能驾驶,特别是端到端辅助驾驶,将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制高点。
那么,零跑究竟有何具体规划?
他们表示,国际化不再仅仅是产品出口,而是要转变为在目标市场深耕细作。
去年,他们实现了1.3万辆的销量,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今年的目标是5万到8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车型在德国市场表现突出,这得益于其面向全球的设计理念,更容易被当地市场接受。
为了更好地融入欧洲市场,零跑计划在2026年年中于西班牙建立生产基地。
据悉,这一计划甚至受到了西班牙政府的高度重视,首相亲自会见了零跑和奇瑞的代表,足见其重视程度。
面对日益个性化和注重体验的年轻消费群体,零跑同样不敢懈怠。
他们强调,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元素,例如大胆的配色方案,并且他们的设计团队也十分年轻,主创设计师多为90后。
在设计过程中,他们广泛听取年轻用户的意见,甚至包括来自海外市场的反馈。
此外,他们还重点介绍了B系列车型,例如B10和B01,主打超长续航里程。
毕竟,对于电动汽车用户而言,续航能力始终是最受关注的指标之一。
为了提升续航表现,零跑在能源管理系统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力求在相同的电池容量下,实现更长的行驶里程。
在技术研发方面,零跑也开始加速投入。
朱江明坦承,过去在智能驾驶领域,他们采取的是跟随策略,投入相对保守。
但从2024年初开始,他们迅速扩充团队,从300人增加到500多人,并以优厚的待遇吸引顶尖的智能驾驶人才。
他们的目标是,在今年第二季度实现点对点通勤功能,搭载B10高通8650芯片。
从芯片到手到实现量产,再到算法的部署,他们力争在二季度实现用户点对点通勤,并在三四季度将城市辅助驾驶技术提升到行业领先水平。
他们预测,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L3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零跑还与一汽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涵盖资本、平台、产品以及零部件等多个领域。
三月份,双方已经签署了联合开发新车型的协议。
在渠道建设方面,零跑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500家销售网点,其中海外市场占据500家。
在国内,他们采用“1+N”的布局模式,加速覆盖全国各级城市,同时加强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零跑的底气源自何处?
朱江明表示,零跑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对完成年度销售目标充满信心。
他将零跑比作一位耐力型选手,在赛道上持续奔跑,不断超越竞争对手。
去年,零跑在全球汽车集团销量排行榜上名列第11位,他们的目标是今年再进一步,每年都取得进步。
零跑的豪言壮语固然令人振奋,但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之激烈,也容不得半点松懈。
早些年,贾跃亭的乐视汽车曾以颠覆者的姿态入局,最终却黯然离场。
而如今,恒大汽车的命运也充满变数。
这些前车之鉴都在告诫我们,造车并非易事,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需要过硬的技术实力,更需要对市场有着深刻的洞察。
零跑的“2025战略”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要将其变为现实,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国际化并非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面对各异的法律法规和消费者偏好,真正扎根并获得认可。
贴近年轻消费者,也绝非只是在外观上进行一些潮流化的设计。
年轻一代对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他们追求个性化、注重用户体验,因此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他们的需求。
技术研发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智能驾驶技术需要持续的投入和不断的迭代,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零跑的优势在于其全域自研能力,对于智能驾驶技术的执着,以及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力。
但是,这些优势还需转化为更加务实的行动、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以及更加开放的合作姿态。
我们期待零跑能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跑得更远,同时也希望他们能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因为,造车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
在这场马拉松中,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国品牌能够抵达终点,并赢得喝彩。
这不仅关乎企业的兴衰,更关乎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零跑能否成为这场长跑中的领跑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