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上次去修理厂,师傅跟我说:你看,这江淮那个新布局的电动车,底盘做得差点儿意思。我当时一犹豫,这话倒也不盯着销量,只是觉得行业内还是有人还在拼命追赶技术。
咱们国产车的崛起,是真的快。估算:去年国内市场占比大约60%,出口占比20%,剩下的国内外混合,这个比例我琢磨(体感/估算,样本不算多)。不过你要问,这么牛,我们为什么还看不起自己?这是个认知盲区吗?还是说,惯了合资品牌的平稳,突然觉得国产车就差点意思?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见一张2019年拍的照片,那个时候我还记得很多车展上,国产新势力还在摸索,指标不稳定,核心零件多依赖进口,可去年我测试那辆比亚迪汉的动力电池,竟然创新得比之前好一大截,成本还能保持相对低点。就像买菜,菜好吃但成本高,厨师手艺好,是不是也得考虑食材的质料?这让我觉得,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突破,真不是一蹴而就,也没有那么快。
比方说,看看同价位的合资车,咱们国产的一般会在哪儿差一截呢?一是底盘的调教,二是车内的隔音。你会说:这个我懂,国产车减震硬,隔音差。但细想想,这其实跟剂量调药差不多,调不好就硬得不讨好。说明问题的,不只是技术,更多是惯养成。国内的零部件厂商,很多还在追赶(这点我有点存疑,重视核心零件的自主确实还差点火候),仿佛对供应链的弯路还在摸索。
我曾和一位供应链经理聊天,他说:国产车的零部件,差不多都在国外公司那边订货,比如芯片,或高端电子件。我心想:这算不算半自主?有点像你老婚一个,嘴上说得好,肚子里还靠人支撑。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难道我们真是在部分自主的边缘?还是说,将来完全自主,光靠进口芯片就够了?这确实是我对自主创新最大疑问。
但不光是技术和供应链问题,日本那70年代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日本制造强调标准化、流程化,像流水线一样一气呵成。他们的研发,核心都在优化,而不是盲目追新。比亚迪吉利,未来得看咱们能不能像日本那样,把整个产业链打理得清清楚楚。
说起这个,我脑袋里一个声音嗡嗡:是不是国产车还差的,不只是技术,而是整个创新生态?也就是说,只有全民的技术研发环境,才能养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像你家的厨房,如果只有锅,没有刀,没有调料,做不出好菜。而咱们的汽车产业,像是个厨房,还缺少调料(核心技术)。这又让我疑惑:是不是自主技术的沉淀,更像是个耐心的酿酒过程,不是三五年能搞定的?
我还想着,去年我跟一个销售聊,你觉得,现在买国产车的人多吗?他说:买的多,尤其是年轻人,但是还有很多人在嘀咕:是不是质量还跟不过合资?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盯着日本车的既视感,觉得国产车新科技花得太贵,好像还是心里存点认知偏差。
说到成本,百公里油耗我粗算了算(或者用电动车算,整车百公里电费和折旧加维护,估算在0.3元左右),也就是10元钱出头,也能接受。你换成一辆合资车,差价可能得多出2-3万,底盘调校会更稳,但花的还是钱;技术的差异,如果没有明显的超级亮点,很多人可能真看不上。
我觉得,日本在70年代靠出口赚外汇,带动了产业链升级,才有后来的丰田神话。咱们国产车也在走国际路线,但似乎更多还在靠中国市场养大。这点让我想起,韩国那会儿,也是靠出口导向成为发达国家,不是老说崇洋媚外,他们的确懂得自强不息。为什么啥都能自己来,唯独爱日本车的认知还在心里作怪?这是民族自尊还没调整的缘故,还是文化惯使然?
我还观察到一个细节:有个朋友经常说他非日系不买,他说:我媳妇儿不信国产车,觉得安全性还差点。我心里有点哭笑不得,安全不是技术的硬指标吗?但实际上,更像是信任感。这是不是又是文化上长时间的教育造成的?毕竟,日本车进口到中国,价格虚高,依然有人乐意买,为啥?信这个牌子。
我还好奇:未来的国产车,能不能把自主创新变成一种全民的惯?很多博士、工程师都在研发,像我们航天、网络,都是国家重点投入。汽车不就是移动的科技展厅吗?如果能把电池、芯片、智能网联集成一体,门槛提高,竞争会不会更公平?我还没有搞明白,技术和市场之间,哪个才是真正决定性因素。
我特别想知道:你觉得,咱们的国产车,什么时候能真正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品牌?会不会像日本那样,靠着质量和品牌变成了世界的标配?还是说,咱们还得拼,要靠持续的产业升级和全民的认知转变?这天都快亮了,我还在琢磨新来的一个汉腾电动车,心里还有点期待——它到底能不能代表咱们未来的突破点?
人都说,买车不仅是买个交通工具,更像是买一道信心。你说,汽车这玩意儿,从原料到装配,再到售后,多少都要靠信任堆起来。国产车拼命往高端,消费者的心还在比低不比高。这差距究竟还差在哪儿?也许,等待我的,不只是一个答案,而是未来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