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劲儿飙车,最后搭上两条命,到底值不值?
谁都知道,摩托车快,骑着风驰电掣,很带感,特爽。但凡有点血气方刚的,哪怕没骑过摩托,看见朋友圈有人发飙车的视频,心里头多少都犯痒痒。特别是半夜三更路上没啥车,想着“解放一下天性”,一脚油门下去,整个夜都觉得是自个儿的。可真等血溅马路,人才发现,生活不是电影,出事后可没“重来”这档子事儿。
这次重庆江北的摩托事故,说真的,看了细节,连外人都直哆嗦。姑娘直接被甩上了护栏,尸体断成好几截。你光想一想画面,就明白飙车玩命到底能有多狠。事后各种说法一大堆。有人骂摩托太危险,说应该彻底禁了。也有人替摩托说话:你骑车慢就没事呗,怎么不反思人?说到底,是哪样更有理?
先抛个问题:人到底为什么爱飙车?是觉得社会太“压抑”了,想释放?还是觉得命大,跟“死神”开开玩笑也没事?也许有人真就喜欢那种被风剐脸的感觉。可问题是,这么玄乎的事情你敢天天干?哪怕自己命铁,但身边的家人、朋友的心脏可不见得撑得住。问问你妈要是凌晨两点给你打十个电话没人接,后来听说你出了车祸,她啥滋味?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摩托车是“人包铁”,汽车是“铁包人”。你以为穿个防摔服、戴个头盔就天下无敌了?可现实是,遇见失控、高速、马路护栏这种实际硬碰硬,摩托骑手就是个“肉馅儿”。你再胆大心细都没用。真想要命,就别跟马路拼命。毕竟,地球不会为你蠢一次转慢半圈。
你看这起事故,事后传出来的细节更让人憋气。女生本来身体不舒服,却让男生开她的摩托,还不是专门的摩托头盔——直接戴了工地安全帽。这说白了就是“命里带点苦”。你骑一万块钱的摩托,还舍不得买个几百的专业头盔?把安全当游戏,拿生命碰运气,结局能好吗?
想想为啥飙车人的十字路口总在凌晨?因为人少呗,自以为这时候没人管。但你要知道,万一出事了,这路上没人目击、没人救援,可能救护车还没赶到,人就凉透了。那“空荡马路”的背后,是没人替你兜底的真空地带。
咱再回到社会的争议点上,禁摩还是不禁摩?其实,这玩意就跟网购有假货、“学生没自控力手机就该禁”一样,总有人一竿子拍死。可问题不是工具有问题,是用的人没底线。摩托车,本来是个交通工具,有人把它玩成了“赌命道具”。你因为个别极端飙车的,把平常就骑踏板上下班、或者正经跑长途的全一锅端,是不是有点搞笑?
其实类似的车祸例子见多了,大伙早该涨点记性。之前有哪哪个摩托车UP主骑山路翻车,有哪个情侣情侣压弯撞中央隔离带,命丢在路上。现在都成了网络记忆点,说起来都痛心。但下一个意外,总会有人觉得“自己绝不会那么倒霉”。说白了,还是不服气、不信邪。
最讽刺的是,有些人摔出个事儿了,还变成“英勇豪杰”,社交媒体一顿悼念,仿佛是因为热爱自由追风而英年早逝。可平心而论,这要搁你家里亲戚,你能高兴起来?人间美好那么多,就盼着你二十几岁血洒马路当“勇士”?
这些所谓飙车族还老有自豪感,整天研究怎么改排气声音更炸,怎么“压弯”更骚气。你如果真有热情,干嘛不参加合法赛道、专业比赛?有些人明明就觉得公共道路是免费赛场,出事了却要社会买单——你说冤不冤!
其实,禁摩也未必彻底解决问题。哪怕自己造不出摩托,上马路飙改装电驴的、开老爷车的,也不少见。交通法不是拿来乐呵的,你钻了空子,最后吃苦的还是自己。更闹心的是,出了事,家人往后几十年都得背着伤疤生活,谁补得了?
我想,区分“正常骑士”和“飙车亡命徒”还是有啥标准的。上路前,问问自己:你要的是炫耀,还是平平安安到家?你是在追求刺激,还是把自己的人生和责任感一脚踩碎?别拿“我技术好”、“我年轻不怕死”来掩饰不成熟和自私。你一次没出事故,并不代表下一次你还能赢。
最后说回这次重庆江北的悲剧,有人发出设问:“要是那晚他们骑慢点,是不是就没这惨剧了?”其实答案不用争。你只要仔细看一眼家里长辈的祈祷,或者路边遇难者父母的痛哭,就知道,世上所有的刺头、所有的炫技,最后都得为生命让路。
与其事后在网上集体感慨,不如真正地长点记性。别让悲剧一次次重演,别让每个爱你的人活成第二个受害者。每一次交通事故的调查,写满了鲜血和后悔——这些东西,没人羡慕,也根本不酷。
珍惜生命,你在哪条道上飙,也飙不过时间给你的教训。别在意一时的爽,忽略了一生的安稳。最后,一句扎心的:骑得再快,人生也不能倒带啊。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