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一旦量产,燃油车就很难再有竞争优势,中日在技术和产业链上的角逐或将决定未来交通格局

固态电池一旦大规模量产,燃油车的日子真就难过了,这我原本是不怎么相信的。反正我自己操作电动车也没觉得靠得特别紧。最近倒是有人跟我吐槽,说油车没格还涨,修修补补还挺贵。他们的焦虑其实也不无道理——我觉得,固态电池要真能商用,燃油车的生存空间肯定要被压缩一部分。

我在某个修理厂碰到的老陈,他抬头看了一眼那台旧本田,说:你说这车还能开多久啊?我随口笑着:你看,除了老化,没什么大毛病,还能跑。他叹了口气:可不,也挺麻烦,要换个火花塞,弄个刹车片,就得花几百块,又得排队预约。你说,要是真用固态电池了,也许这麻烦就少了。我立刻想到,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技术变革其实也是给基层修理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只是还没到那天。

固态电池一旦量产,燃油车就很难再有竞争优势,中日在技术和产业链上的角逐或将决定未来交通格局-有驾

估算一下,现阶段国内新车售价在十六到二十万的家用车,固态电池的成本,样本少(估算/体感),大概在70%-150%之间的提升。这个差劲,普通消费者能接受的概率降低了不少。你能想象吗?一台比现在价格高不少的车,还得盯着充电桩,或者自带一个备用电池组,真觉得比燃油车折腾得还麻烦。

对比我试驾的两款电动车:一款搭载普通液态电池,百公里油耗相当于续航13度电,算下来,电费大概0.8-1元/公里。另一边是一台开始用固态电池的预量产车,宣称最高续航能突破1000公里,实际体验大概900公里左右,充电10分钟,补充150公里的续航还挺实在。这差别?其实在体感上,固态电池的实用性明显强不少,生活中你会明显发现,快充变快了,这在长途旅行中就是救命稻草。

固态电池一旦量产,燃油车就很难再有竞争优势,中日在技术和产业链上的角逐或将决定未来交通格局-有驾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呢,固态电池还没完全成熟啊,是的,成本问题还很硬。就像买一块高端进口牛排,虽然味道好,但你每次想吃,都得掏腰包。现在它还没有达到让大众都能接受的价格门槛。这就让我觉得,燃油车的优势其实还在:成熟的产业链,低价的市场份额,还有极强的供给能力。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组数据:去年,国内汽车市场的燃油车占比还在85%以上。而且,很多二线城市的基础设施还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纯电充电。你会不会觉得,固态电池如果再不推开点子,就像是个高端钢琴,只能住在别墅里,平民还得每天用手弹。

这让我不得不问:谁会成为固态电池的霸王。是日本那边早早布局、专利堆积如山的丰田?还是中国制造,靠产业链优势快速推进?我觉得,日本在硫化物固态电池方面,有点像抓了个冷门技术,却拼命地砸钱去攻城,毕竟他们专利多得几乎封死了后续创新;但中国呢,则是广撒网、多点开花,能快速找到一些变通路径。

固态电池一旦量产,燃油车就很难再有竞争优势,中日在技术和产业链上的角逐或将决定未来交通格局-有驾

当然啦,技术的深度也不是只靠阵地战就能赢。关键还要看实操——比如给一台电动车换固态电池,一般需要改几乎全部底盘布线?我估算,一次换电,只需2-3小时,比我印象中普通电池换装快得多。想象一下,未来的快换站,像加油站一样,几分钟搞定,比现在的充电桩操作还方便。

不过说实话,我心里有个疑问:固态电池的安全性到底能不能完全解决?毕竟,无论多稳的电池,也不能保证不会偶尔遭遇爆炸的尴尬。这里面一定还有不少潜规则——比如在极端温度,或者碰到刮擦、撞击时的表现。没细想过,这个技术难题哪个国家先攻克,可能会成一场命运的赛跑。

说到这个,我不得不自嘲:唉,以前我觉得买车就是买个代步工具,现在还得跟科技革命挂钩。怎么说呢,真正的挑战在于用户心理。很多人还在惯燃油车快、便宜、能跑,而新技术要取代它,不光是技术层面——还要用更好的故事打动消费者。

固态电池一旦量产,燃油车就很难再有竞争优势,中日在技术和产业链上的角逐或将决定未来交通格局-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好翻了个相册,看到一张我十年前刚买的紧凑型轿车照片,那会儿还觉得它够用。现在想想,那个时候还稳定,油耗还能接受。现在一想到随时会涨、油耗还那么高,就觉得,哎,真得看看固态电池的未来了。

冲着固态电池的潜能,我真是不愿意割裂它与燃油车的关系。毕竟,产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千块钱的技术差距就能跨越的——里面夹杂了多少企业的赌注、技术的试错以及市场的抗拒,都还没打完。

固态电池一旦量产,燃油车就很难再有竞争优势,中日在技术和产业链上的角逐或将决定未来交通格局-有驾

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奇迹,让固态电池更便宜、更安全、更快?我想,这故事还得继续写,直到每个人都能随时用快充续航一千公里,心里也就不用天天琢磨电池安全这事了。你觉得呢?下一次,客厅里那台刚刚充满电的车,能不能真成为我们日常的标配,又或者,燃油车还能撑多久?这我也挺好奇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