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的“冰火两重天”:重庆打工人的“钱”途几何?
“车马炮,仕相,兵卒,车轮滚滚,时代变迁。”
我常常在想,这滚滚车轮之下,究竟承载着多少人的喜怒哀乐?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大关,新能源汽车更是以34.4%的产销增幅,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资本市场的乐土上狂奔。
然而,在这片繁荣的表象之下,车企频频传出的降薪、裁员消息,像一把钝刀子,缓慢而坚定地割裂着打工人的美梦。
一边是资本的盛宴,一边是普通职员的不安与焦虑,这“冰火两重天”的格局,究竟把我们推向了何方?
尤其是在我们熟悉的重庆,这座在中国汽车版图上举足轻重的城市。
2024年,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飙升26.7%,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竟高达66.7%!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惊人地增长了90.5%,达到了95.32万辆。
这数字,无疑是重庆汽车产业在时代浪潮中搏击的有力证明。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这场席卷全国的变革中,重庆的汽车人们,他们的“钱”袋子,究竟是鼓了,还是瘪了?
重庆的汽车巨头们,给出的待遇又怎么样?
经过对全国70余家上市汽车企业年报的深度梳理,我,一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观察者,想在此与各位一同剖析重庆汽车产业的真实薪酬图景。
第一幕:扩张与收缩的交响曲
首先,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就业市场的风向标——人力资源变动。
2024年,75家上市汽车企业总计拥有员工约465.4万人,较去年增加了29.1万人,增幅6.7%。
这数字,乍一看,仿佛一片欣欣向荣。
细究之下,却发现乾坤大不同。
在这波澜壮阔的扩张背后,是44家企业合计吸纳38.1万新员工的“扩编潮”。
这其中,新能源车企无疑是最大的“吸金石”。
比亚迪、蔚来、零跑等新势力,在人才争夺战中遥遥领先。
它们的发展,如同饥渴的巨兽,不断吞噬着行业内的优秀人才。
甚至连上游的动力电池企业,也同样受益匪浅。
比如,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2024年就新增了15933名员工,增长幅度达到13.73%!
欣旺达、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企业,也纷纷加入扩招大军。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愁”。
与新能源车企的“盛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央企和国际车企的“瘦身”行动。
上汽集团,这位曾经的行业巨头,2024年竟减员19262人,员工总数从2022年的21.6万人“缩水”至18.7万人。
广汽集团、东风集团也未能幸免,纷纷开启了漫长的“减员”之路。
这背后,是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的持续萎缩,是时代浪潮下不得不进行的战略调整。
大众、福特等国际巨头,也同样在进行人员优化,这难道不是在昭示着:传统燃油车时代的人力资源布局,正在被彻底重塑?
第二幕:薪酬博弈:是涨是跌?
抛开宏观的人员变动,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钱袋子”的厚度。
那么,在重庆这片汽车产业的热土上,薪酬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
在深入探讨之前,请允许我先做一个小小的“科普”。
我们接下来看到的“人均薪酬”,并非大家实际到手的工资。
它更像是一个财务上的“总成本”,包含了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乃至社保、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一系列支出。
所以,这个数字,比咱们实际到手的要“丰满”不少。
根据对61家汽车企业的统计,2024年,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人均薪酬实现了增长。
其中,52家车企的人均薪酬都超过了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均12.4万元的水平。
这似乎描绘了一幅行业整体薪酬上扬的图景。
再将范围聚焦到24家乘用车与商用车企业,情况同样乐观:超过七成(17家)企业的人均薪酬实现了上涨,仅有8家企业薪酬出现下跌。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难道,所有的汽车人都迎来了加薪季?
第三幕:重庆车企的薪酬画像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我们最关心的地方——重庆。
比亚迪:规模扩张下的“平均值”
比亚迪,2024年的“扩招之王”,总员工数逼近百万,一年新增了26.5万人!
其中,生产岗位贡献了绝大部分。
在这样的扩张速度下,比亚迪2024年的人均薪酬为14.6万元,同比增长4%。
这个数字,虽然不算特别亮眼,但考虑到其庞大的生产线工人占比(高达78.8%),这14.6万元更像是规模效应下的一个“平均值”。
在重庆,比亚迪的弗迪电池工厂,作为全球首个“刀片电池”生产基地,吸纳了大量一线生产人员。
其招聘薪资,也大致印证了这个“平均数”。
赛力斯:问界效应下的“薪酬飞跃”
如果说比亚迪是扩张的巨兽,那么赛力斯,无疑是2024年薪酬增长最快的“黑马”!
与华为合作的“问界”系列爆款效应,让赛力斯一飞冲天。
2024年,赛力斯以1451.76亿元的营收,稳居重庆民企榜首。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直接转化为员工薪酬的暴涨。
2024年,赛力斯人均薪酬高达27.59万元,同比涨幅惊人的78%!
这个数字,远超2020年的9.53万元,堪称“火箭式”增长。
在赛力斯,生产人员和研发技术人员构成了主体,他们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长安:稳健增长的“实力派”
长安汽车,2025年将正式迈入央企行列,这份底气,源于其稳健的业绩。
2024年,长安汽车营收近1600亿元,净利润73.21亿元。
在薪酬方面,长安汽车则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
近几年,随着销量提升,长安汽车人员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员工总数突破5万人。
其人均薪酬稳步增长,2024年达到了24.21万元。
其中,技术人员的人均薪酬也达到了13.49万元,这背后,是长安汽车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
千里科技:重整后的“新生”
原力帆科技,如今更名为“千里科技”,在吉利集团的助力下,正逐步走出低谷。
2024年,尽管员工总数有所减少,但公司经营趋于稳定。
其人均薪酬为14.19万元,较重整前已有明显提升,虽然略低于比亚迪,但展现了其复苏的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千里科技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小,这或许预示着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第四幕:薪酬之外的思考
看到这些数字,有人可能会觉得,汽车行业依旧是“金饭碗”。
但笔者的经验告诉我,这背后,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技术变革的压力,更是无数从业者在“冰与火”中努力拼搏的身影。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古诗,用在汽车行业,再合适不过。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如同活水,注入了行业的新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于打工人而言,薪酬的涨跌,只是这场变革中的一个缩影。
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盘”,在这场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征途中,稳稳地握住人生的方向。
当然,本次的探讨,仅仅是揭开了重庆汽车产业薪酬图景的一角。
未来,我将继续关注重庆与国内其他汽车重镇的薪资差异,以及那些在整车厂之外,同样具有吸引力的上下游产业。
毕竟,汽车产业的未来,不止在车轮滚滚的赛道上,更在每一个为之奋斗的普通人身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