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在后台留言,让我聊聊芒格老爷子和比亚迪。
说实话,这话题有点“月经警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被拉出来讨论一番,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英雄识英雄”的陈词滥调,听得人耳朵起茧。
但仔细想想,这事儿底下埋着的逻辑,其实比大多数人理解的要深得多,也残酷得多。
它不是一个关于“谁更牛”的简单判断,而是一场关于两种商业“操作系统”的对决。
我们先来算笔账,不是金钱账,是“认知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特斯拉在大众认知里的形象是什么?
是未来,是科技,是颠覆,是硅谷精神的终极体现。
它的老板是现实版钢铁侠,它的产品是能自动驾驶的移动终端。
买一辆特斯拉,你买到的不止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标签和对未来的投票权,情绪价值直接拉满。
而比亚迪呢?
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在你我认知里,更像一个“理工直男”。
闷头搞技术,尤其是电池,垂直整合搞得像个巨型富士康,从上游矿产到下游整车,恨不得每个螺丝钉都自己拧。
这种模式,在推崇“轻资产、平台化”的互联网叙事时代,显得特别“重”,特别“土”,一点也不性感。
芒格的选择,在很多人看来是“价值投资”的又一次胜利,是看透了本质。
这个结论没错,但太空泛了。
我觉得,不如换个角度理解:芒-巴组合的知识框架里,压根就没有“硅谷颠覆者”这个App。
他们的操作系统,是基于百年工业史和消费史构建的,最核心的模块是:规模、成本、品牌护城河、现金流。
当他们看到特斯拉时,他们看到的可能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
这家公司的估值,建立在极度乐观的增长预期和近乎玄学的“软件定义汽车”上。
这套逻辑,在他们的系统里是跑不通的,会频繁报错。
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太高,太依赖于宏大的叙事和某一个人的精神感召力。
而当他们看到比亚迪时,一切都变得熟悉起来。
一个痴迷于工程和成本控制的创始人,一个从电池起家、牢牢掌握核心部件成本和供应的产业链巨兽,一个通过极致的规模化生产来压低边际成本的庞然大物。
这套打法,芒格和巴菲特太熟悉了。
这不是什么新故事,这是把福特、丰田、卡内基、洛克菲勒等工业巨头们玩过一遍的剧本,在21世纪的中国用电动化的方式重演一遍。
所以,芒格的判断,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归类”。
他只是把自己看不懂的、不符合自己操作系统的东西放在一边,然后重仓了那个他能看懂的、仿佛从历史书里走出来的经典工业模型。
这事儿没什么神秘的,就是一个老牌投资人,在用他最熟悉的锤子,寻找他最熟悉的钉子。
这场对决的真正分野,出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0到1”的拓荒期,过渡到“1到N”的普及期。
在“0到1”的阶段,特斯拉是神。
它需要用颠覆性的产品和故事,教育市场,吸引资本,拉高整个行业的估值天花板。
这个阶段,比拼的是想象力,是品牌势能,是讲故事的能力。
特斯拉的“硅谷操作系统”是无敌的,它用软件、用直营、用一体式压铸,重新定义了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模式,这是它的历史功绩。
但一旦行业进入“1到N”的阶段,游戏规则就变了。
当电动车不再是少数极客的玩具,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代步工具时,消费者最关心的东西,会从“酷不酷”迅速回归到几个朴素的指标:价格、可靠性、便利性。
这时候,比拼的就不再是想象力,而是赤裸裸的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和规模化制造能力。
这正是比亚迪这种“制造业操作系统”开始发威的时候。
它的垂直整合,在早期可能是个包袱,但在供应链紧张、价格战惨烈的普及期,就成了巨大的护城河。
电池自己造,成本可控;芯片自己搞,供应不愁;整车生产线可以为了极致效率而设计。
当特斯拉还在为某一个零部件的全球供应头疼时,比亚迪可能在自己的园区里就已经解决了。
2024年以来的销量数据和价格策略,只是这种底层操作系统差异的表层结果。
特斯拉降价,是因为它需要用利润换市场,来应对日益增多的竞争者,维持工厂的产能利用率。
它的品牌溢价,正在被大众化市场的残酷现实所稀释。
而比亚迪能稳住甚至提升价格,是因为它的成本优势给了它巨大的定价灵活性。
它可以推出798的秦,用成本屠夫的角色清洗低端市场;也可以推出仰望,去冲击百万元级别的高端市场。
这种宽广的产品光谱和价格带控制力,是纯粹的“硅谷模式”难以企及的。
拉长时间轴看,这像极了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对美国汽车工业的逆袭。
当时的美国车,是“大就是好,动力就是正义”,像极了今天特斯拉所代表的“智能就是一切”。
而丰田们,就是靠着精益生产、成本控制和极致的可靠性,一步步蚕食了市场。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押着相似的韵脚。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芒格的选择,真的不是什么神机妙算。
他只是在一个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选择了他更熟悉、确定性更高的那条路——工业的、制造的、规模化的路。
他赌的不是王传福这个人有多神,而是“成本和规模最终会战胜故事和溢价”这条古老的商业规律。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里面的启示不是要去跟风站队,或者去“抄作业”。
而是要学会分辨一个行业、一家公司,当前正运行在哪一套“操作系统”上,以及它处在行业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当一个行业还在讲故事、画大饼的时候,要敬畏它的不确定性。
当一个行业开始拼刺刀、卷价格的时候,就要去寻找那些真正具备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的“老实人”。
投资,说到底,是在自己的认知圈里算账。
芒格只是算了一笔他算得清楚的工业账,仅此而已。
至于未来谁主沉浮,市场的钟摆会继续摇晃,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看清规则,然后下注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