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9月销量猛增到4.4万辆,感觉有点惊喜又不算太意外。毕竟,这块江湖上大家都紧盯着的问界牌新车叫嚣着来了——全新问界M7,上市24小时订金就破4万台,这速度,确实让人大眼一亮。我朋友小李在赛力斯做供给链,开玩笑说:这简直跟抢票一样,供应链跟不上脚步,怕是得加班加点。别小看这话背后的供应链博弈,俺们都知道,从芯片到车载传感器,搞研发还得兼顾这一个个零件的到位时效,外界看得热闹,车企背后的运营难度可比单纯设计难多了。
说到销量,我去翻了翻笔记,问界M系列这波进步还是挺扎实的。之前有点夸大了它们冲击豪华新能源市场的力度,现在稍微收一点,毕竟竞争太激烈。比亚迪一个月卖了39万辆,零跑6.7万辆,蔚来也有3.5万台,赛力斯44,678辆的成绩放那儿还是排得上号。问界M9和M8分别破24万和10万交付,成为50万和40万价位的销冠——这数字背后,是供应链的硬核撑腰和用户对品牌的认可。
真实聊聊,这四万多台订单背后,是不是加量不加价,还是有点怀疑。毕竟豪华新能源市场价格弹性不低。同价位下,比亚迪的战斗力靠技术成熟度和充电网络赢得用户,而赛力斯更倚重品牌联名和华为技术生态。小王是问界M7的首批提车用户,跟我吐槽说:车外形是真的够拉风,但走的还是那个硬朗的设计调调,内饰感觉对比起特斯拉还差点火候。这直接戳中了赛力斯需要在产品迭代上更快跟上的痛点。
供应链上,赛力斯也得小心。靠华为背书很容易被误解成科技溢价,但硬生生把研发和生产节奏同步,是一场时间赛跑。研发流程就像做一道复杂大餐,材料采购、装配工艺、软件集成一个都马虎不得,稍有延误,影响订单交付都有可能。也难怪他们在工厂内推行工厂验收交付,这其实不单是仪式感,更是质控的防火墙。
这里插一句没细想过的猜测,问界M7如此走红,背后有没有一部分是华为粉丝粘性带动?毕竟华为品牌在消费电子圈见多了,很多用户对智能硬件有天然好感。这种品牌磁场是不是转移到汽车市场了,如何衡量还真不好说。
有人说,这种销量攀升是金九银十效应,年底车市活跃带动。确实如此,但我问身边几个懂行的,他们反而觉得赛力斯要扛过这次旺季不容易,购置税政策的调整,是明年一季度寒冬的提前预警。李斌那句一季度销量可能跌到四季度的一半,让人不得不警醒。是不是只有拼技术、拼供应链、拼用户信任才能苦熬这段时间?这不禁让我疑惑,明年,问界和赛力斯的路还要怎么走?
说回数字,粗略算了一下,按4.4万辆销量和问界车型平均售价35万算,月营收不会低于150亿元,赛力斯这阵势不小。可惜这个数字没办法直接折算利润,研发投入和营销费用高得吓人,估计真金白银的回报还得看长期。朋友提车时跟我说起,维修点还不算多,维修体验这一块的缺口可能短期内也限制了品牌口碑扩散。
我也自嘲自己总喜欢跳脚,前几篇文章里夸新能源车势不可挡,其实市场逻辑远没那么简单。有些新势力从高增长突然要面对供应链瓶颈,传统车的压力也很大。这段先按下不表,但不管怎么说,赛力斯的销量数据确实让人想起当年比亚迪崛起的势头。只这条路有多陡,还得多看几个月才知道。
对了,秦巴省那边人民给赛力斯发了贺电,毕竟那块做零部件的产业链挺完整,地方政府盯着产业链稳定比拼谁的宣传口径还紧。这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顺路记录了一句,很有意思——有点像当年杭州互联网的资本狂潮,制造业这圈子也能一个角落发光。
问界M7与赛力斯接下来的表现,就像一场智慧化大考。这考场有多大?考题会不会突然变?谁又能稳稳坐上那把豪华新能源车椅子?你怎么看,单凭这4万多大定,是不是能支撑到年底的持续爆发?还是说,还有什么软肋没被揭开?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