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现在买个东西,不管是大到汽车还是小到牙签,咱们都得长着一双“火眼金睛”,生怕被厂家糊弄了去。本来,买车这事就很慎重,尤其花了二十多万买辆小米的车,谁能想到,车子提回家没几天,还真给你发现门道了。夜里一跑,被远光灯一照——“测试车”仨大字在挡风玻璃那蹦出来。真是让人后脊梁骨发凉,这心里还能踏实么?
有人可能会问,这到底算是新车,还是给厂里瞎折腾过的测试车?可你琢磨一下,谁都不愿意当小白鼠,把货车当新车买回家,那可是掏自个儿一分一分辛苦攒下的钱。敢问会有谁觉得这种事无所谓呢?
小米这边动作也不慢,副总裁和公关头头第一时间出来道歉,解释一大圈,说什么这痕迹是工厂抽检时候留下的静电贴,意思就是,车确实是新车,只不过流程走多了,留了一撇抹不掉而已。一句“湿毛巾能擦干净,上不了啥大台面”把问题轻松一挥。
但问题就在这儿——你要是当了这位车主,你能消化得了这所谓的“流程锅”吗?外表上好像就一块贴纸的事,实则让人想一想就心里打鼓。厂家随便解释两句就得过且过,那你还敢不敢相信以后这些品牌生产别的更要紧的安全零件也能用“糊弄”这两字来搪塞?
售后的波折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开头答应1万积分补偿加免费清洗,还电话微信齐上阵拍了胸脯,结果人一到店,风向转了——“要积分没了,得签保密协议,改送点小车品周边”。这到底是在和谁玩呢?都说诚信无价,出了事就想让车主别张扬,还非得让人签个啥“保密书”,这合适吗?难不成买个车还得先把嘴封上,不许有半句怨言?
再说说这点补偿。好歹也是大几万的消费,给点诚意不为过。可你先承诺了,后又撤回,一点信任也没了。试问,谁还能踏实买账?又有谁能忍这股子遮遮掩掩的劲儿?
有人问,这种事件是不是小题大做?一张贴纸印子,真有那么严重吗?可事实是,消费者心理的信任感一朝崩塌,再难修补。车是大件,不是两块五的葱油饼,车主盯紧质量本就是理所应当。生产企业靠边走,拧巴一次两次,最后是自己失了口碑。
小米的说法是,这是工厂抽检的正常业务,业内普遍都这样,流程有监管,哪有什么测试车流进市面?确实,谨慎的工艺很重要。业内人确实说了,静态审查属于质量把控,查查螺丝紧不紧、看装配有没有小瑕疵,这样把精益求精做到了极致。可是同行人家不用“测试车”仨字,就不能贴点别的吗?偏用这个让普通客户肉眼可见的词,咱说实话,你买了你能不往心里去吗?
你要说更智能的厂商早就用无痕电子标签,一过评审扫码解决,连影子都不留,人家的用心不是光发在宣传口号上,是揉进了每个流程。消费者的火眼金睛不是多事,是被迫养成的。哪怕就是个玻璃上的印子,背后牵扯着对品牌、对整个产品体系的疑虑。消费者现在动辄几千几万地买商品,问问自己,能容忍几分瑕疵?这个度到底谁说了算?
还有人提,既然抽检有必要,干嘛不对异常做个登记备案?为啥不把流程讲得更透明一点,让每一个准车主都明明白白?道理其实不复杂,厂家一但把自己的流程逼近极致透明,不至于一出岔子就成为全民围观的事件。可惜往往是——谁出事,谁遮掩,最后出格的总是声张保密的那方。
很多人也会追问,这到底算不算行业潜规则,是小米自个儿不小心,还是整个汽车圈都这样?咱说句实在话,汽车这行水是挺深的,品控的细节就是命。同行没摔过跤,小米怎么就能在最风头正盛的时候,被一道小小的贴纸拦住脚?月销三万后,细节反而掉链子,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这就好比主厨把饭做熟都习惯性试一下,看咸淡,可小米这回,盐放错地儿了,试饭勺还没擦干净就端上桌,顾客一看就生疑。
再想一步,你怎么看那张保密协议?这事好多厂家的第一反应不是“客户感受最重要”,而是“赶紧堵住风口”。只要被媒体捅出来,往往都是先“公关危机”,再修补。如果一开始坦坦荡荡,大大方方道歉、主动解释、执行补偿,能不能避免后边这套丢人现眼的退缩操作?
我其实特别想问一句:到底消费者敢不敢信?要是今天留的是贴纸的痕迹,改天要真有点啥核心零部件小调整、系统刷错了码,厂家是不是也只会来一句“不影响使用,表面小问题”?有了第一次顺理成章的推脱,就会有下一次更加理直气壮的曝光。到那会儿,品牌还剩下多少厚道老实?
也有人说,中国的消费者“挑剔”、“苛刻”,动辄放大企业小问题。这不是事儿大的问题,而是历史教训多了,大家耳朵硬了,眼睛毒了。曾经多少品牌车零部件掉包、车机数据泄露、售后服务推脱——哪一次不是哭着长记性?你要说消费者“矫情”,真不如厂家试试把流程提纯,把产品品质拉高两分。
这事最后咋说?摆在小米面前,既是个小危机,更是个考验。信任是磕磕碰碰中攒起来的,决不是份内的声明能刷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诚意,就体现在敢不敢让消费者全程看在眼里,敢不敢让流程公开透明,敢不敢说一是一二是二。补偿都答应了临了又撤回,这不是把承诺变成了儿戏?一边发力做宣传“相信就会看见”,另一边又让人看到厂家嘴里说着相信,背地里弄虚作假,谁还敢放心?
说回来,一个小小贴纸印记,本可湿毛巾一抹,两句话解释清楚。但是,小米没做好细节,没守住承诺,没把消费者真正当成伙伴,这才让一桩小事闹成了大新闻。谁之过,答案其实早在那里。到最后,还不是“细节见人品”,而“厂商见良心”吗?
你说,这事你会接受吗?如果你是这名车主,花了真金白银,图的就是无后顾之忧,还能忍吗?如今一顿操作下来,补偿没了,协议倒拎出来了,情绪当场破防。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高见。我倒要看看,这事儿,你们怎么想的?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