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我跟一个修理工兄弟聊车,他说:你别看小米宣传猛,芯片一断就完蛋,喝西北风的节奏。这话挺刺耳,毕竟小米汽车大定号称20万,可销量却不见涨,反倒被质疑造假。我告诉他,这么说有点偏激,毕竟整个国庆车市都凉了,小米也没逃过。
咱们先放下感情,不妨看几个数字。不算确切,估算出来的,国庆期间主流车企销量普遍下滑10%到20%不等,小米也差不多降了15%,这反映了节假日市场的疲软和供应链紧张。这就有点像你在饭店点了三道菜,最后厨师给你做两道,剩下那道只能等下一回。对小米来说,产能有限是现实,毕竟没建新工厂,也没收购啥成熟产线,产能至少短期内撑不起大规模出货。
之前有些朋友说,小米卖三款车——一款性能轿车,一款类跑车,一个性能SUV——销量火得不行,好像它们打破了传统市场的局限。可我翻了下笔记,这几款车其实都是市场中较冷门的细分:性能轿车相对小众,跑车更是小众中的小众,性能SUV也不是主流销量担当。大家能想到为什么小米敢押这些小众马吗?我猜(样本少,纯猜)其实是想避免和传统爆款车型死磕,打个差异化牌,顺便搭点品牌年轻化运动形象。算了,别光想品牌光环,光想差异化,那根本没饭吃。
再聊聊竞争。反观友商,基本都是围绕市场主流打造爆款车型,车型线比较齐全,涵盖家用轿车、主流SUV甚至低端紧凑型车,有的还深耕MPV市场,小米的这几款车反倒像孤军奋战。但,销量表现确实不错,至少跟自身产能贴近。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件事:销售那边传来一句话,小米这销量看起来猛,交付量还得靠厂里后台推,口碑建设就靠老雷聚焦社群和粉丝。听完差点笑喷,说白了,这有点像老铁烧烤摊,串串卖得火,是不是品质就高,还是人情味把味道刷上天了?可口碑是个诡异东西,特别在我们这市场,大家喜欢跟风,开个车没个三五年得多看几眼评价,才敢舒坦。
有人说小米股票总跌,归根结底就是被黑子讲瞎话,其实也不全对。毕竟市场质疑背后是存量竞争压力和供应链风险的联合作用,还有小米汽车没法真做到完全从底层独立供应链,这点没法硬撑。打个比方,做车像盖楼,不是单靠设计师画图纸就完事,生产线、供应链像水泥钢筋,没它撑着楼纸怕倒。小米短期内没法新铺水泥钢筋,那就只能靠现有产能做精做细。
说回国庆节,大家怎么看待小米大定20万这个数字?我一开始还挺激动,感觉像见到了黑马的崛起,但越看越觉得夸张,不排除有营销割韭菜的嫌疑。现成案例里,部分友商大定数看起来爆棚,但交付率低,活脱脱一场好戏。你说小米真能整出这20万大定?或者只是表面数字上的堆叠?我承认,没拿到确切数据,没法判定,但怀疑肯定有的,毕竟谁喜欢无本买卖?
跟圈里几位汽车研发老友聊过,他们都觉得小米在车辆研发方面投入是真,但产业链整合还不到位。说白了,这两三年小米更多像跑着看热闹的观众,踏实造车还差一步。之前我讲小米销量快冲顶,产能限制明显,也夸大了,现在收点心,实际情况是:技术升级+产能扩充,才是能不能起飞的关键。别光看数字炫耀,背后故事复杂多了。
顺带收个小跑题,我这两天居然在街头碰见一辆小米汽车,车身线条奇异,内饰设计感觉似乎借鉴了一点蔚来的元素。开车的是个年轻人,我试探问他车感觉怎么,他说:开着挺顺,软件倒挺智能,就是偶尔卡顿,充电不方便。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数据——用户使用满意度在70%到80%区间浮动,虽说样本少,但反映了市场接受度还挺有空间。
那问题来了:小米汽车未来真能靠这几款机型撑起品牌,甚至迎头赶上主流车企吗?还是说,一旦芯片断供,产能不增,或者新款爆款没了市场认同,雷军的这盘赌就失败?我自己有点不确定,但肯定是笔大买卖,光靠粉丝经济绝对撑不住。
留个小细节——我刚才翻了翻笔记,发现小米车企的大定截图好几次都是晚上10点后的数据更新,会不会是系统后台刷的?这就更让人怀疑这个20万大定到底靠不靠谱。
聊到这儿,你怎么看?小米汽车,是不是只是车市里一个漂亮的过渡故事,还是未来真正的新势力?说说你的想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