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突断供晶圆掐向东莞工厂,安世被曝欠款10亿,欧美车企囤货涨价谁来买单?

荷兰安世半导体喊话“断供中国晶圆”,却被安世中国回击“你才欠钱10亿”,欧美车企连夜囤货、部分芯片价格一口气涨到原价十倍

这次冲突来得很快

荷兰突断供晶圆掐向东莞工厂,安世被曝欠款10亿,欧美车企囤货涨价谁来买单?-有驾

路透披露,安世半导体临时CEO在10月29日签署文件,宣布自10月26日起暂停向东莞封测基地供应晶圆,理由是“对方未按时付款”

安世中国在11月2日的公告直接回怼:这是“无中生有”,荷兰方面反而拖欠东莞工厂货款约10亿元人民币

说白了,一方称“你欠钱所以我断供”,另一方说“你倒打一耙”

风声一出,市场先乱了,尤其车企

晶圆到底有多关键,为什么一步就能掐住脉门?

晶圆可以理解为芯片的“毛坯”,高纯度单晶硅,薄到0.7毫米,表面布满肉眼看不见的电路图案,没它,后面的封装测试就成了空谈

东莞基地是安世全球封测的主力,业内估算其产能占到安世全球的七成左右,平时跑的是车规芯片、功率器件这些“看着不起眼、少了转不动”的零部件

这也是荷方敢放狠话的底气来源

可这张牌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奏效

安世中国给出的底线很硬:现有成品与在制品库存充足,足够支撑客户订单到今年底甚至更久,同时已经启动多套预案、验证新晶圆产能,明年可以无缝衔接

这背后是几年厚积薄发的产业准备——

中国晶圆国产化率从2022年的约15%向2025年的35%迈进,提纯、拉晶、抛光等环节陆续突破,替代产能在加速成形

短板还在,但这次已不是“掐脖子就休克”的年代

真正慌的,是下游

安世的客户里,汽车行业占了大头,宝马、大众、奔驰、本田等都是长期用户,一旦封测基地停摆,车规芯片拉闸就是现实问题

消息传开后,欧美车企开始抢货,某些型号的车用芯片报价被推高到原来的数倍甚至十倍,本田的北美和墨西哥部分工厂被曝调整生产节奏

这场风波,本想“卡住中国”,却先让欧美车企“买单”

更微妙的是,这起断供发生在全球半导体回暖的大背景之下

行业数据摆在那儿:2025年9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695亿美元,同比增长25.1%,第三季度达到2084亿美元,环比增长15.8%

机构预计2025年全年可达7280亿美元,同比增长15.4%,2026年有望突破8000亿美元,亚太地区更以43.1%的同比增幅领跑

荷兰突断供晶圆掐向东莞工厂,安世被曝欠款10亿,欧美车企囤货涨价谁来买单?-有驾

AI训练芯片供需缺口扩大,带动存储、封测、功率器件全面吃紧,有厂商的高带宽内存产品已排单至2027年

先进制程产能成为“硬通货”,某头部代工企业毛利率冲到59.5%,还上调了全年营收指引

在这样的周期上行期,荷兰的断供动作,等于在火上再添一把柴——

市场传出2026年先进制程代工报价计划上调3%到5%,产能布局的竞速只会更快

追根溯源,这不是一时起意的摩擦

安世半导体原本是荷兰公司,2020年被中国企业全资收购后,扭亏为盈,2024年10月实现零负债,算是跨境并购的正面样本

之后,荷兰方面以“国家安全”“治理问题”为由介入,限制中方管理层权责、试图收回控制权,争议由此叠加政治色彩

中方的反制并不软:将安世纳入出口管制清单、限制敏感芯片出口;

同时加强稀土等关键资源的出口管理,掣肘荷兰光刻机产业链的核心部件供应;

再叠加禁止安世中国向荷兰总部输出特定成品与组件

结果就是,表面上荷方握着“壳”

但关键的制造、产能和市场在中国手里,这才是这盘棋真正的力量所在

这场较量还有一个大背景:10月21日,中美达成阶段性安排,美方暂停“50%穿透性规则”

荷方对华动作的一大借口因此失效

紧接着

中方在11月1日释放善意,对符合条件的芯片出口予以豁免,明确表达“愿与荷方相向而行”

可惜,随后而来的却是荷兰升级断供

在一条深度绑定的全球供应链上,这种“逆着周期走”的行政干预,带来的基本不是胜算,而是溢价、拥堵和不确定

放在更长的时间线里看,这种“断供—替代—重构”的路径并不新鲜

荷兰突断供晶圆掐向东莞工厂,安世被曝欠款10亿,欧美车企囤货涨价谁来买单?-有驾

2019年至2023年,美国以“安全”为名对某中国科技公司实施芯片封锁,短期确实造成高端芯片断供,但也倒逼国产化加速,最终在终端产品上实现突破,同时美企失去大客户、营收承压

2019年日本限制对韩半导体材料出口,韩国以国产替代与多元化采购回应,一年后双方谈判调整

日本企业的短期涨价红利很快被新竞争格局吞噬

这些前车之鉴都指向同一条规律:逆全球化的“卡脖子”,往往只能收获短期震荡,长期看推动对手补链强链,还拆散了原本高效的分工

这次也是一样

荷兰的行政令与企业法庭裁决已引起中方严正交涉

商务部在11月4日明确表示:此举严重侵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扰乱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秩序,荷方须承担全部责任

更重要的是,行业已经用脚投票:需求侧正热,供给侧在紧,产能控制权成了真正的“硬权力”

不论名义上的所有权在哪,谁能稳定、规模化、按时交付,谁说了算

从产业角度讲

荷方继续一意孤行,可能换来两头空:一头是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增量市场,另一头是拖累本土高端制造的全球配套位置

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订单更不确定、财务预测更难做,对投资者来说,意味着风险溢价上升、估值弹性变脆

对中国来说,阵痛不可避免,但“备胎转正”的速度只会更快

而对全球消费者来说,接下来一段时间里,车价、智能终端、工业设备的“隐性涨价”,恐怕会悄悄摊到账单上

产业不是战场,供应链也不该当棋子

这句话看似温和,却是硬逻辑:AI基础设施建设正把半导体推向新高峰,技术迭代与产能布局加速才是主旋律

在这样的时代节点上

合作共赢不是口号,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那条路

中方的善意与准备已经摆在台面上,轮到荷方做选择题

把短期的情绪变成长期的制度安排,把行政的冲动让位于市场的理性,才是对企业、对就业、对消费者真正负责

最后想说一句实在话:别把供应链当刹车器,踩下去,车抖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