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有车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开着带有智能驾驶功能新车的朋友,可能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就好像自己的车越来越有“主见”了。
可能今天下班回家,感觉刹车比早上灵敏了不少;或者过两天跑高速,发现自动跟车逻辑好像也变了。
你去问4S店,他们可能会轻描淡写地告诉你,这是厂家后台进行的OTA升级,是好事,为了让你开车更安全、更舒服。
但问题是,整个过程你可能完全不知情,就像有人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把你家的门锁密码给改了,还说是为了安全,这事儿搁谁身上不嘀咕?
这种“我的车,你做主”的时代,可能真的要结束了。
前段时间,国家的两个重要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一份重磅通知。
这份通知说白了,就是给所有汽车厂家立下了一个铁规矩:以后再想背着车主,偷偷摸摸给汽车的“大脑”和“神经”动手术,门儿都没有了。
这规矩可不是凭空来的。
咱们国家这几年新能源车和智能汽车发展得太快了,快得有点像个头脑发热的年轻人,跑得飞快,但有些规矩还没学明白。
过去三年里,全国因为自动驾驶功能升级这事儿,正式记录在案的投诉就有两百多起。
最让人觉得后怕的是,在这些投诉里,有将近一半的车主,也就是超过四成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车被厂家远程修改过系统。
这就好比你做了一场手术,醒来后才发现,医生不仅治了你原来的病,还顺手给你做了个“微调”,全程没跟你商量,这安全感从何谈起?
汽车可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工具,这种“黑箱操作”显然是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这次国家出手,就是要打开这个“黑箱”,让一切都变得透明、规范。
新通知的核心,就是把汽车的远程升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TA,清清楚楚地分成了两大类,并且给出了不同的管理办法。
第一类,是直接关系到驾驶安全的核心功能升级。
比如,调整自动紧急刹车的触发时机和力度,改变车辆在高速上自动变换车道的策略,或者是优化方向盘的辅助力度等等。
这些功能,在关键时刻是能决定车辆和乘客安全的。
对于这种“要命”的升级,新规矩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厂家自己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了。
你必须像发布一款新车一样,把修改后的方案、测试数据等等,全部提交给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审批。
专家们点头同意了,你才能把这个升级包推送到用户的车上。
如果哪个车企敢耍小聪明,搞“先斩后奏”,那对不起,处罚是相当严厉的,直接按照这款车前一年总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进行罚款。
对于那些热销车型来说,这罚款可能是几千万甚至上亿,足以让任何一家车企感到切肤之痛。
第二类,是不涉及驾驶安全的功能优化。
比如,给中控大屏换个新的主题皮肤,增加几种新的提示音效,或者优化一下导航地图的显示界面。
这些升级主要是为了提升用户的体验感,不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对于这类升级,虽然不用走那么复杂的审批流程,但也不是说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规定要求,每一次这样的升级都必须向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你什么时候升级的,具体改了哪些内容,是谁操作的,这些数据记录必须完完整整地保存在云端服务器上,并且要保留十年。
这就等于给车企的每一次小动作都上了一道保险,建立了一个可追溯的档案。
以后万一出了问题,想查清是谁的责任,一目了然,谁也别想推诿。
除了管住车企乱动手,新规矩还掐住了他们乱动嘴的毛病。
以前的汽车广告,尤其是一些新势力品牌,为了吸引眼球,恨不得把自家的辅助驾驶功能吹上天。
“全场景覆盖”、“彻底解放双手”、“完全自动驾驶”这类听起来非常诱人的词汇满天飞,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买了这车就真的可以在路上看电影、打游戏了。
现在,这种夸大宣传被明令禁止。
所有类似的功能,都必须统一规范地称为“辅助驾驶系统”。
而且,光改个名字还不行,你必须在宣传材料最显眼的位置,用大号字体清晰地标注出它的局限性,比如“在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下,或在光线不足、隧道等特殊路段,本功能可能失效或出现识别错误,驾驶员需始终保持警惕”。
你看,通知一出,反应最快的就是特斯拉,他们连夜就把官网上那个响当当的“完全自动驾驶”改成了“高级辅助驾驶”。
小鹏、蔚来等国内头部品牌,也都在紧急修改自己的宣传海报和文案。
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是从根本上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安全认知,方向盘在谁手里,谁就是第一责任人。
更深层次的,是国家对数据安全的考量。
如今的智能汽车,就是一个移动的数据采集器,它车身上的摄像头、雷达,尤其是绘制高精度地图时,会采集到大量关于我国道路、桥梁、重点区域的地理信息。
这些数据,在平时是导航和自动驾驶的基础,但在特殊时期,就可能成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情报。
去年,就有一家非常知名的德系豪华品牌,因为违规将这些在中国采集的高精度地图数据传输到其境外的服务器上,被国家有关部门处以了高达1.2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罚款,并且直接吊销了它在中国的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这一记重拳,彻底打醒了所有心存侥幸的车企。
现在,无论是外资还是合资品牌,都在争先恐后地把数据服务器“搬家”到国内,阿里云、腾讯云这些国内顶尖的云服务商,相关的业务订单量据说在一周之内就翻了三倍。
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在数字主权和国家安全问题上绝不退让的坚定立场。
当然,严格管理并非为了扼杀创新,恰恰相反,是为了给真正的好技术铺平道路,让智能驾驶更安全、更可靠地服务于社会。
不信你看,在北京亦庄的自动驾驶示范区,那些没有驾驶员的出租车已经安全行驶了超过3200万公里,其事故发生率只有人类司机驾驶车辆的13%。
在湖南长沙,一百多公里的智慧公交专用道投入使用后,让过去早高峰堵得一塌糊涂的公交车,准点率从不到五成奇迹般地提升到了八成,市民的平均通勤时间节省了近23分钟。
在广州南沙港,无人驾驶的集装箱卡车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将每一个集装箱的转运成本从120元降低到了72元。
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有规矩、有秩序的市场,才能让前沿科技发挥出最大的正面效应。
这场变革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汽车行业。
以后我们普通人买车,不能再只听销售顾问的一面之词了。
你得学会自己看配置表。
比如市面上很多十五万级别的车,都宣传自己达到了L2.5级辅助驾驶,但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有那么几家为了压缩成本,把毫米波雷达给取消了,只用摄像头。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一到下雨天或者起雾的时候,它的识别能力可能直接下降一半,安全系数大打折扣。
而真正符合未来标准的L3级别车型,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以及为防止单点故障而设计的冗余刹车和转向系统,这些硬件一个都不能少,成本自然也要高出两三万元。
修车这个行当也在被颠覆。
以前车子出了毛病,得开到店里,让老师傅拿着扳手、接上诊断电脑,忙活大半天。
现在,像比亚迪这样的头部企业,超过九成的软件相关故障,工程师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网络远程就能给你修复。
这直接导致很多传统维修门店的客流量下降了六成以上,而那些既懂机械又懂编程、会“刷机”的新型汽车技师,成了月薪一万五都难招到的“香饽饽”。
最后,也是和所有车主都息息相关的一点,通知里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最后期限:在2025年12月31日之前,所有市面上已经售出的存量智能网联汽车,都必须完成合规性的软件升级。
如果超期还没完成升级,那么在下一年的车辆年检时,系统会直接判定为不合格,你的车就无法正常上路了。
别想着能蒙混过关,现在车管所的管理系统已经和各大车企的后台数据打通,你的车升级了没有,升级到了哪个版本,后台一目了然。
这个规定一出,最先感到压力的就是二手车商。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到2023年这几年间,全国销售的带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超过了800万辆,其中有大约三成,也就是超过240万辆车,因为早期的软件版本不符合新规,需要“回炉重造”。
现在,很多二手车商的群里已经开始流传一份“高风险车型名单”,像早期的特斯拉Model 3、理想ONE、蔚来ES6这些车型都榜上有名,因为它们的智能化程度高,早期软件也比较“激进”。
这些车未来如何升级,升级的费用谁来出,都成了影响其二手车价值的巨大不确定因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