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硬派越野定价公布,定位40万级,市场格局或受影响

最近网上铺天盖地在传那台红旗硬派越野的实拍图,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还挺唬人的。

各种噱头全整上了:榫卯设计,四电机,激光雷达,1850牛米的扭矩,还有什么矢量控制,每个轮子都能独立分配动力——听着就跟科幻片似的。

可问题来了,这玩意儿到底是用来越野的,还是拿来秀肌肉的?

咱们不妨想一想,现在40万块钱的预算,真的会有人冲着这些高科技,放弃老派的油车,直接梭哈国产纯电越野吗?

先说说这些参数到底有啥用。

红旗硬派越野定价公布,定位40万级,市场格局或受影响-有驾

1850牛米扭矩,四电机独立驱动,讲真,这些听起来确实能唬住一票朋友,尤其是那种喜欢在朋友圈炫技的。

可是真到野外泥地里,单靠数据能解决问题吗?

比如说,电控系统在越野场景下到底稳不稳定?

碰上一场连绵大雨,车底板全是水,电子元件抗不抗得住?

再比如,连续颠簸震动,芯片主板有没有可能罢工?

说白了,燃油越野车机械结构简单粗暴,坏了还能拿锤子敲一敲,电车这套系统真坏了,野外谁敢拆电池?

谁敢碰高压线?

你敢不敢?

再回头看,这些年硬派越野市场其实挺尴尬的。

一边是老用户死死守着燃油,用着2.5、3.0的大排量,啥新能源都懒得看;另一边新政策死命往新能源方向拽。

双积分政策,碳排放限制,一刀一刀砍下来,原来的油车厂商都被逼得只能缩脖子。

可是问题来了,用户真的为政策买单吗?

政策能规定工厂造什么,却规定不了大家喜欢什么。

大部分硬派越野的粉丝,其实就是冲着那种“机械味”去的。

那种油门踩下去,发动机轰鸣,变速箱咔咔作响,四驱一挂就能往山上冲的感觉,难道是靠电机的“嗡嗡”声能替代的?

当然,红旗这次的路子真的挺大胆。

别家还在搞混动,先用油带着电适应一下市场,红旗直接就上纯电,一点过渡都不给。

问题是,这么干到底值不值?

红旗硬派越野定价公布,定位40万级,市场格局或受影响-有驾

纯电最大的问题无非是“续航焦虑”和“安全焦虑”。

油车加油五分钟满血复活,电车充电半小时才能续上一半。

你说在市区玩玩还行,真要拉去无人区,电用完了,去哪儿借根充电线?

还有,野外恶劣环境,电池安全谁能拍胸脯保证?

不是说红旗不行,而是新能源这块,谁都没法给百分百的承诺。

就算装了激光雷达、智能四驱,真遇到极端天气或者地形,算法管用,还是人自己的经验管用?

大家想过没?

说到价格,更有意思。

40万级别,以前是合资、进口越野车的天下。

奔驰G、牧马人、丰田普拉多,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有“越野信仰”的。

现在红旗要杀进来,牌面是有了,科技感也拉满了,可“品牌溢价”能不能撑住?

说实话,这价位的买家,很多都是冲着情怀和面子去的。

红旗这块牌子,在老一辈心里有光环,可在年轻人心里,真的有奔驰大?

有路虎帅?

尤其是朋友圈里,晒红旗和晒奔驰EQG,哪个更有逼格?

很现实的问题。

但又话说回来,现在的年轻人思想也变了。

以前都觉得国产没面子,现在反倒觉得国货是潮流。

红旗硬派越野定价公布,定位40万级,市场格局或受影响-有驾

消费观念确实在变,只要产品力够,谁还在乎你是不是进口?

中国品牌这些年在电动领域确实牛,三电技术、智能网联啥的,真不比国外差。

可这也有个问题:电动越野的“根”到底在哪?

你说奔驰EQG、悍马EV,背后是几十年越野文化和粉丝基础。

红旗这一出手能不能把中国越野车的调性带起来?

看起来很美,可真要做起来,得花多少年?

得有多少台车在野外翻过沟、翻过山,才有资格说自己是“硬派”?

技术和文化这事儿,谁也没法一口吃成胖子。

现在流行的是什么?

“国潮”“中国风”。

红旗这次学聪明了,直接上了个“榫卯结构”,把中国传统工艺和现代汽车结合。

这招挺妙,比那些简单挂个中国结,贴个龙凤图案要高级多了。

可问题来了,量产能不能保留住这些元素?

还是等到真上市,发现一切都成了PPT?

画大饼谁不会,真做出来才叫本事。

再说说越野的“本质”是什么。

以前我们喜欢越野,是喜欢那种不确定,喜欢被困住、被自然挑战的感觉。

油车越野,很多时候靠的是经验、判断和胆量。

红旗硬派越野定价公布,定位40万级,市场格局或受影响-有驾

现在到电车这儿,越来越像“数码产品”了。

什么智能四驱、激光雷达、无人驾驶,甚至连选线都能算法帮你算好。

你说,这种“机械感”是不是在被消解?

下次你再去越野,是不是只需要坐在车里,点几下屏幕就能搞定?

越野的乐趣,到底还剩下多少?

有些人说,科技进步是在帮助爱好者,降低门槛,让更多人能体会越野的美好。

但我总觉得,有些东西,门槛低了,味道也淡了。

以前你得学会用分动箱,懂胎压技巧,知道什么时候该锁差速器,现在这些都让电脑替你想好了。

玩越野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多,但真正懂越野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少?

这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当然,技术是好东西,安全也是大事,谁都希望自己和家人出门在外能多一层保障。

只是我想问,汽车越野到底是“技术竞赛”,还是“文化传承”?

试想,几十年后的越野车,是不是全自动驾驶,开到哪儿都不掉链子?

那时候的越野,还剩下什么?

是不是只剩下拍照打卡发朋友圈?

红旗这步棋,选在这个时候下,算是赶上了好时机。

新能源的风口正劲,国家政策也在推,年轻人也正需要一台能撑场面的中国车。

这些利好因素叠加,红旗只要产品力过关,绝对能火一把。

红旗硬派越野定价公布,定位40万级,市场格局或受影响-有驾

但想在越野这条路上撑起门面,单靠参数和噱头远远不够。

你得有一群死忠粉开着你的车趟过中国的戈壁、草原、无人区,得有一堆真实的野外“翻车”“修车”故事,才能撑起“硬派”这两个字。

你说现在的红旗,能不能成为中国的“奔驰G”?

可能还得时间来检验。

技术上的优势,很容易被别人追上,但文化和精神的东西,得慢慢琢磨。

也许十年、二十年后,再回头看今天,会觉得红旗的这次冒险是对的。

也可能会觉得,这只是大潮里的一朵浪花。

总之,越野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玩”的事儿。

数据、科技、价格这些都重要,但真正打动人的,始终是那颗不服输、敢挑战的心。

最后我想说,越野电动化、智能化这条路,已经是没法回头了。

红旗敢第一个吃螃蟹,值得敬佩。

但越野迷们,该思考的不只是买哪辆车,更该想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是机械的粗粝感,是在野外和自然较劲的快感,还是智能时代那份无忧无虑的便捷?

有人会说,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也有人说,科技让乐趣变得廉价。

其实,这都没有唯一答案。

时代变了,越野的精神能不能留下来,全看我们怎么用这些新玩意儿,去理解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冒险故事。

所以,40万买红旗纯电越野,你会买吗?

你在意的是科技还是情怀?

你更希望在野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是靠智能化“指哪打哪”?

我没法替你做决定,但我知道,越野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种敢往前走、不怕冒险的生活态度。

等到新红旗真上市那天,咱们不妨一起看看,它到底只是个秀科技的样子货,还是能陪我们闯天涯的真硬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