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严查网约车违规派单 监管漏洞亟待填补 行业整改迫在眉睫

咱们现在出门,用手机叫个网约车,已经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

点几下屏幕,车就来了,方便又快捷。

我们都觉得,这些大的网约车平台,技术那么先进,管理那么严格,派来的车和司机肯定是经过审核、靠谱的。

贵阳严查网约车违规派单 监管漏洞亟待填补 行业整改迫在眉睫-有驾

但有时候,我们所以为的“靠谱”,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牢固。

最近在贵阳发生的一件事,就给咱们所有人都提了个醒,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后台系统,也可能会出岔子,而且这个岔子,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出行安全。

事情是这样的。

贵阳市交通部门有一帮专门负责监管网约车的执法人员,他们平时的工作,很大一部分不是在马路上巡逻,而是盯着一个覆盖全市的“网约车监管平台”。

这个平台就像一个巨大的数据天网,全市所有合规网约车的每一次接单、每一次行驶,都会在上面留下记录。

就在不久前,这个天网的警报突然响了,工作人员在数据里发现了一个非常扎眼的情况:一辆挂着“粤B”牌照的车,竟然在贵阳市接到了订单,并且还在正常运营。

可能有些朋友不太明白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粤B”不就是个车牌嘛。

这里头的学问可就大了。

“粤B”是广东省深圳市的车牌。

按照我们国家对网约车行业的管理规定,从事运营的网约车必须得有本地的“户口”,也就是要在运营的城市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司机也得有本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这么规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方便管理和保障乘客安全。

你想啊,一辆车在本地备案了,它的车况、保险、年检情况,交通部门都一清二楚;司机在本地考证了,他的驾驶背景、有没有犯罪记录,也都被筛查过一遍。

这样,万一出了什么事,比如交通事故或者乘客和司机发生纠纷,都能很快地找到车、找到人,乘客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

所以,一辆深圳牌照的车,按理说是绝对不应该在贵阳接到单的。

所有正规的网约车平台,它们的系统里都应该有一道“防火墙”,自动就把这种不符合本地运营资格的“外地车”给拦下来。

可现在,这辆“粤B”车不仅没被拦住,还堂而皇之地在贵阳的街头跑起了生意。

这就像小区的门禁系统,本来只认本小区的门禁卡,结果一个外人拿着一张别的卡给刷开了,这说明门禁系统肯定出了大问题。

这个异常情况立刻引起了执法人员的高度警觉,他们马上行动起来,直接找到了那家给这辆“粤B”车派单的网约车平台公司,要求调取后台数据进行核查。

贵阳严查网约车违规派单 监管漏洞亟待填补 行业整改迫在眉睫-有驾

证据很快就摆在了眼前,后台的派单记录清清楚楚地显示,平台确实向这辆不合规的车辆派发了订单。

那么,平台那套号称多么智能、多么安全的审核系统,怎么就失灵了呢?

在执法人员的追问下,平台方给出的解释,揭开了一个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隐患。

原来,很多平台为了快速在全国扩张,采用了一套所谓的“全国通用技术审核”模式。

说白了,就是用一套统一的电脑算法程序,来自动审核所有申请注册的司机和车辆。

平台觉得,电脑算法又快又省事,能自动过滤掉那些明显不合规的申请。

但他们恰恰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电脑是死的,人是活的。

由于过度相信算法,平台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人工复核机制,这就给那些想钻空子的人留下了巨大的漏洞。

这些不法分子是怎么骗过电脑的呢?

手段五花八门。

最简单的,就是直接用软件伪造车牌照片、行驶证、驾驶证等证件,因为电脑算法在图像识别上还存在盲点,有时候就被这些以假乱真的“高仿”证件给蒙混过关了。

更隐蔽、更难防范的,是一种叫做“套用合规信息”的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套牌车”的变种。

打个比方,司机张师傅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司机,他的车和证件都在贵阳本地备了案,完全合规。

而另一个人李某,他有一辆不合规的外地车,想在贵阳跑网约车赚钱。

于是,李某就通过一些非法渠道,弄到了张师傅的全套注册资料,包括身份证号、驾驶证号、车辆信息等等,然后用这些真实有效的信息在平台注册了一个账号。

平台后台的算法一看,所有信息都对得上,完全符合规定,于是“审核通过”。

但实际上,每天开着这辆车出去接单的,却是李某那辆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幽灵车”。

这种纯粹依赖技术的审核模式,导致大量的违规车辆和不合规的司机,长期游离在监管的视野之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监管盲区”。

贵阳严查网约车违规派单 监管漏洞亟待填补 行业整改迫在眉睫-有驾

这不仅仅是抢了合规司机的生意,扰乱了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它给咱们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坐上这样的车,你无法确定车辆本身是否安全,不知道它有没有定期保养、有没有买足额的保险。

你更无法确定开车的司机背景是否清白。

一旦在行程中发生任何意外,后续的追责和索赔过程将会变得异常艰难,因为你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虚假或者被冒用的身份。

面对这样明目张胆的管理漏洞,执法部门果断出手。

依据国家《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的,平台有责任“保证提供服务的车辆符合条件”,执法部门对这家涉事平台作出了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并且责令其立刻整改,把审核机制的漏洞给堵上。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5000块钱对于一个大平台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的确,罚款的金额本身并不算高,但它传递出的信号却异常清晰和严厉:技术先进不是万能挡箭牌,平台的管理责任绝对不能因为所谓的“技术漏洞”而有丝毫推卸。

这次贵阳的事件,可以说给整个网约车行业都敲响了警钟。

它告诉所有平台,必须放弃那种“技术至上”的幻想,老老实实地建立起“技术+人工”的双重审核体系。

让电脑算法去做第一遍的海量筛选,提高效率;然后,再由经验丰富的人工审核团队,对那些可能存在风险的申请进行重点复核,用人的智慧和责任心,去堵上机器无法识别的漏洞。

从司机的背景,到车辆的来源,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进行全链条的严格核验,才能从源头上,把那些“害群之马”挡在门外。

同时,这件事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在行业监管上的进步。

幸亏有政府主导的监管平台这样一张“天网”在,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精准打击。

这也要求我们的监管部门要不断升级技术手段,加强跨地区的数据共享和联动执法,让那些试图在一个城市违规、跑到另一个城市继续钻空子的行为无所遁形。

根据官方数据,我们国家的网约车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数亿级别,每天的订单量更是数以千万计。

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体量下,任何一个微小的安全疏忽,都可能被放大成一场巨大的灾难。

保障好这数亿人的出行安全,是平台和政府共同的责任。

算法的一个漏洞,可能会放行一辆危险的汽车;执法部门的一张罚单,可以惩戒一次违规的行为。

但要想让网约车这个行业真正健康、长远地发展下去,最终还是要靠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让遵守法规成为习惯,让安全出行成为底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