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车玻璃留测试车痕迹,高管连发微博道歉,厂家改流程整改

车主提了新车,结果在挡风玻璃上一看,残留着“测试车”的静电贴痕迹。这事儿这两天在网上炸开了锅。其实,要说是多大个事故也算不上——不是发动机掉地也不是刹车失灵,就是玻璃上有点擦不掉的小印记。可偏偏这点小事搅得高管们连着发微博道歉,还把原因和整改措施说得明明白白。到底是小米车主玻璃太干净了,还是这背后有点什么道道,值得咱们琢磨琢磨?

先问一句:你觉得当一个企业天天搞“自曝其短”“社交平台主动道歉”,这是胆小,还是对用户在乎?或者说,是一种营销策略?咱们来扒拉扒拉。

首先,小米自己的解释很简单:为了保证质量,每辆车下线之后要抽检一波,贴个静电贴方便工作人员辨认,检查没毛病后撕下来。结果有些没擦干净,剩下个小痕,湿毛巾一擦就掉。这操作流程,其实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甚至合资大厂都差不多,只不过小米这回赶上大面积交付的风口浪尖,特别容易被放大。

咱们想一想,为啥叫“测试车”静电贴?很显然,是给生产工人和质检员看用的,就是个标记。按说这个“身份标识”撤了就结束,留了块痕估计谁都没当回事儿。可这回碰上了小米车主群体特点——啥都能拍照,啥都能发小红书,一有点风吹草动,立马网上讨论热起来。咱们不难发现,买小米车的用户,本身就是互联网活跃人群,文化层次高、关注度高、爱发声。但凡厂商哪块做得不对,社区里一发酵,高管就得上微博连轴转回应。

那有人问了,这么个“污渍”,道不道歉真的有必要吗?不怕闹大笑话吗?我的看法——非常有必要,而且必须比别的品牌表态还要快还要狠。为啥?原因有三:

第一,互联网造车的新玩法,不光是把智能屏幕塞车里,更重要是把用户习惯和体验当核心。这些年特斯拉、蔚来、理想们都证明一件事:你对用户容忍度高,公关反应快,哪怕产品有小瑕疵,铁粉和观望者都会更信你。有毛病就说出来,别藏着掖着。现在买车的年轻人已经不吃老一套那套“你懂车你忍着”了,车就是用来服务人的。

第二,小米汽车最大本钱不是黑科技而是庞大用户社群。你看今年上市第一小时大定28.9万,18小时锁单24万,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整个新势力一年销量都打不过的量。靠的就是手机那一批人、那批生态链、那批社群。你一旦“闯祸”了,必须给所有人一个交代。不然你这群人就能把个小污点玩成社会事件。你别不信,这帮热心肠天天帮你免费宣传,也能让你下不来台。

第三,小米其实名气大,包袱也大。大家期望你每一个新品都要“感动人心,价格厚道”,所见即所得。突然有人发现“我提的新车居然有‘测试车’残影”,瞬间会脑补无数剧情什么“是不是新车其实本来是测试过的”“是不是质量不过关给我充数”等等。小米高管“先认错,后澄清”,正是防止舆论发酵,怕无中生有掀风浪。

这里我想抛个问题:如果你发现你买的新车,本就只是玻璃上留点静电贴的印子,你会因此质疑产品吗?你会觉得厂家不尊重你吗?有多少人理性对待,又有多少人本来就带着放大镜挑毛病?

小米新车玻璃留测试车痕迹,高管连发微博道歉,厂家改流程整改-有驾

说句实话,哪家车企没掉过链子?宝马、特斯拉不也有抽检留下点印吗?但你要知道,小米汽车刚从0到1,从做手机风生水起,转型到一年卖20多万台车,背后是多少工人、工程师、物流公司没日没夜拼的结果。前期哪怕管控再严,瑕疵肯定会有。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像小米这样遇事第一时间承认,“这事我们没想到,给你添麻烦了,现在哪家有,我们一并给你解决。”

还有个细节值得琢磨——小米没有推卸,比如说“这不是质量问题你们瞎讲”,而是很快描述流程缺陷,承诺“我们改进静电贴,以后连隐形痕迹都没有”。看似小事,其实传递点信号:我们还在学习,接受批评,欢迎大家捧场,别让我们陨落在枝节小事上。

小米汽车之所以这次风波没搞成公关灾难,反而成了和用户互动的新桥梁,还有个大环境因素。当前新能源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你看看以前一车企出个新闻,基本是事故致死才上热搜;现在,只要有短视频、社区博主,连贴膜残胶都能讨论出花。不是消费者“玻璃心”,是大家比过去有了选择权。谁都不愿意自己买到的车和别人的有一点点不同,哪怕是一点点可能被误解的细节——你厂商就是活该比我们还在意。

我们这一代买车人,不像父辈“能开就行”“再糙也是新车”。咱们是三五十万真金白银砸下去的,关注的是“全网口碑”“每一处细节”。你能按互联网“产品经理思维”快速响应,那说明你真拿用户当朋友,不是“拍屁股交货,出了事赖不掉”。

小米新车玻璃留测试车痕迹,高管连发微博道歉,厂家改流程整改-有驾

说到小米汽车的交付速度,它的确吓人。头半年15万台,今年累计可能35万台。这局面,让很多新势力都忍不住心里干火。老车厂玩工艺,新势力卷智能,小米其实卷的最大优势,从来不是极致机械素质,而是“互联网服务敏感度”。靠的是把用户当第一研发员,遇事先认错再应急改进。

这里我多问一句,谁规定一辆“测试车”不能给用户交付?只要测试不过关,你根本不可能再出厂;但测试通过,正常“验收合格”,贴子上的“测试车”只是一个质量行动的证明,没被撞、没跑测试公里、没磕碰。你是愿意你的车被认真过检之后再交付,还是最怕那种随随便便的走流程?从本质上讲,单有“测试车”静电贴痕迹,跟你喝娃哈哈有没撕干净塑封是一个道理。

网上把这事炒起来,既有企业裸奔的勇气,也有大众对新品牌期盼的严苛。你看大定24万、上市一小时差不多卖断货、连续两个月3万台交付,这放在五年前你敢想?市场需要“把用户体验当第一要务”的品牌,不怕翻车,怕的是拖拖拉拉、死鸭子嘴硬。

更深一步,小米汽车这次主动道歉,也许正是一次品牌升级的必经之路。中国汽车工业到了这个档口,国产品牌一边拼智驾、一边拼细节,只要你能把服务做成“作品级别”,哪怕身上还有“新手印记”,大众愿意给你机会。自己的装修不完美,可以修,别拿一口气憋坏自己。

所以我觉得,这回“玻璃留痕”风波本身,未必是坏事。这不是灰尘太明显,而是小米用户心气儿太高。企业处理这事的态度,才是所有用户更关心的。真正怕的,是一旦有问题你死活不承认,嘴硬含糊搪塞。只要厂家肯听建议,肯承认瑕疵,肯全网回应,车主今天查点发现什么,明天变成工艺流程上的进步——这才是行业共赢,才是好事。

最后再多嘴一句,眼下的新能源市场,变脸比翻书快。今天你是爆款,明天就可能被某细节拉下马。市场不再由老牌车企说了算,每个网友手里都有“放大镜”。小米敢于比行业先一步弯腰认错,是看中了这一点。把细节变成优势,把公开变成信用,把道歉变成进化,本质上是他们学习力的体现。

谁下一次换新车,只要还看重服务与体验,细节就永远是品牌硬通货。只要你愿意用互联网方式和用户对话,认认真真把用户疑虑当回事,这条赛道你就永远有戏。至于“测试车”那点痕迹,说到底,不就是一两次用心沟通就能擦掉的小事嘛。难道不是吗?

小米新车玻璃留测试车痕迹,高管连发微博道歉,厂家改流程整改-有驾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