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看新闻,问界M7双动力上线啦。起售价将近28万,别说我没提醒——有两个版本,增程和纯电。估算配置,整体不错,尤其中控那块16.1英寸悬浮屏。一坐进座舱,就觉得像踏入了未来的控制中心。
我有个朋友是个车迷,问我说:这车里面的东西是不是太多了?我笑着说:看用不用得了,好不好用才是真核心。他还嘀咕:AI语音指挥都快比我老婆还高效。我觉得这话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智能配置的进步那么快。
说回车本身,外观的星环大灯设计确实吸睛。开门那一瞬,个别细节让我觉得设计师还是偏重科技感多一点。不过我那天在展厅试驾,突然觉得一件事:空间感还挺惊喜,车身尺寸大约是5080×1999×1780mm,轴距达到3030mm,坐进去后,感觉腿部空间完全没压力,估算得出,舱内有效空间不会少于3434mm。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没细想过——大屏和HUD的配合,似乎还得多点调试才能做到真正一体化。你觉得像这样多屏交互,是否真能减少驾驶注意力分散?还是说反而变成看多了眼睛累?
买车当然得考虑实际驾驶感受,长途续航就像我们用手机续航,得留足够电量应对突发状况。CLTC续航1625km(这估算来自样本有限,可能有偏差),纯电版本则是710km(估算/体感。毕竟实际里程还受驾驶惯、路况影响大)。我算了算,百公里油耗如果是增程用汽油,按照每升油跑14公里(车用标准),那么油箱容量大概50升,综合来看单次跑完走一趟高速出去购物,尾款油费差不多得百来块,成本还算可以接受。
更有趣的是,华为DriveONE的高压碳化硅电驱,峰值扭矩竟然能达到4000牛米。有人说,电机扭矩那么大,起步像发射火箭似的?没错,刚起步时那感觉真像被弹射起来。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扭矩其实也会让轮胎更容易打滑?我个人猜测,这个扭矩对车轮的考验挺大的,但华为的系统能调节得很好,否则只靠扭矩就让轮胎一直打滑,也太惨。
我还记得搭载华为干昆智驾ADS4类似人脑,甚至可以说比我哥平常开车还细腻。这个配置在国家标准的激光雷达支持下,能实现何种梦幻操作?我真有点好奇。平时跑高速时,有没有想过只是依赖自动驾驶会不会太抖机灵?还是说未来的自动驾驶,真能像那种电影里演的那么稳?
在跟销售聊时,他们说目前小订突破23万辆,创出新纪录。那我就在想:这真是市场爆发的节奏,还是某种泡沫?毕竟,能真正用得懂的用户有限。你说,一辆车GPS导航配多大屏,前提还得有人愿意坐在里面好好体验。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真觉得车里那些全系标配60+项是不是有点眼花?不少配置其实用处也未必那么大。像那个AR-HUD,时不时得调试看,平常用D盘挂挡就够了,何况大部分人还没惯用屏幕查地图。
你有没有觉得,有些配置,搞得越复杂反而用不上?要不是想把技术吹出市场,卡车司机用个定速节油就够了吧。
做研发的人员总说,这些超前的配置,是为了未来用户惯慢慢建立,市场就像喝酱油——你不喝,永远不知道味道。只是,这车里那些智能自由度高到让我有点恼火:到底是我用它,还是被它用?
我对自动驾驶的想法一直在变。你知道自己开车的感觉吗?像我开过平路,你半梦半醒,大脑一半在开车状态,另一半可能在想个鬼。在高速上,有时候自动驾驶带点迟钝,像个慢半拍的同事,当然我知道这是安全考量,但谁又能说完全不用人工操控?
(这段先按下不表)车内智能的确让生活更轻松——那种不用一直盯着路的感觉,挺珍贵。只是,有时候我想,要是哪个黑客攻入系统,把车变成了原形战斗机,那可就真危险了。
这些,我其实都没细想过,智能系统越聪明,是不是越容易出问题?你觉得呢?
思考到这,忽然想: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情况,买车变成了买智能,而实际会用的人,还是和现在一样,主要用来接送、周末跑跑,不会天天开天眼跑高速。看来,技术再先进,也得生活惯配套起来。
放在手边一块鹅卵石,表面平滑,却藏着不为人知的洞。你觉得,这款新车的洞会是什么?是续航焦虑?还是智能系统的未知失控?
我猜未必会有明显的答案。毕竟,一台车的生命力不是在技术参数上,而在它带给驾驶者的感觉。那天一个朋友说:我开车就是喜欢随心所欲,这大概才是真正的科技心。
而我也在想:好车,是为了让人更自由,还是让人变得更依赖?这,也许就是未来路上最迷人的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