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门踩下去的刹那,仪表盘静悄悄地跳动着,提示你还有501公里的纯电续航。后备箱里那台正襟危坐的三缸发动机,此刻像一个失宠的王子,短时间内大概不会有上场表演的机会。这不是哪个纯电车的发布会现场——而是零跑D19的增程版,一辆“带油箱的电动汽车”,此刻正把电池容量干到80.3度的“变态”水准。
如果你是车主,面对满屏的续航数字,有没有动过一点邪念:既然能纯电500公里,这一箱油,是不是一辈子都用不完?
这事放在几年前,堪称天方夜谭。那时的增程车,主打“救急”、“不怕没电”,电池随便塞个20来度,能撑一天没压力,剩下就考验油烧得是否带劲。而现在,增程车的纯电续航比肩不少主流纯电车型,充电、燃油两端三心二意,最后谁也没得罪——唯一不开心的大概只能是你的钱包。
追溯链条,这个趋势不是个别现象。新一代智己LS6、深蓝S09、昊铂HL等增程车型,个个都在“电池容量大战”里不甘示弱。66度、70度、80度,仿佛比的是谁家孩子吃得好。最“离谱”的零跑D19,纯电续航达500公里,已经让不少纯电车眼红。一时间,“我不是纯电,却比纯电续航长”成了增程市场的新口号。
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卷得这么狠?
业内有个共识:一方面,市场还是惦记着“续航焦虑”——没人想体验哪怕一次,以为能到家的电量在冬天突然滑坡、不得不在服务区喝三小时免费咖啡。另一方面,这几年基础设施再怎么发展,不确定性依然普遍存在。于是,厂商选择宁可背着重得要死的电池,也要让油箱和燃油机在“情怀”层面存活。用蔚来李斌的话说得很直白:“电池越做越大,还留着增程器,你干脆买个纯电的多好。”可问题是,似乎大家都不完全信任纯电自己的那点小宇宙。
有意思的一幕就此发生。原本人们眼中“灵活权宜”的增程器,逐渐成了车主们“用不着也不舍得扔的备用轮胎”。技术向前了,市场焦虑却没好多少——中国消费者的“安全感”,依旧建立在双保险上。这也让增程车这条产品线看似日渐臃肿,实则还在某种隐形焦虑下迎合需求。
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电池一大,成本就跟着水涨船高。自主品牌的“平价增程车”,在电池厂、供应商和营销团队的默契合作下,价格一路飙升。早些年靠“低于同级纯电,功能更全”吸引人的套路,不知不觉成了过去时。如今新一代增程车型,落地价20万打底,还得考虑后期维护、整备质量、甚至保值率等新账本。
这场由市场焦虑、技术妥协以及营销策略混合催生的“电池竞赛”,其实有点像健身房买年卡的强迫症患者——你知道不会天天跑步,但就是不放心没卡在手。甚至,造车新势力们为了迎合每一位“有备无患”的消费者,不惜在一台车里塞下两套动力总成,一套锂电池,再外加油箱+发动机,仿佛是“五保险一金”的升级包。
这里有个悖论:增程车最初的卖点,是“花更少的钱,买不到家的焦虑”。而今天,这个焦虑被无限放大成了“必须把电池做得比纯电还纯电”。变相抬高成本,步步逼近高端市场。“超快充+大电池+长续航”成了标配,20万+起步,没有一点儿人情味。
理性说,消费者要的其实很简单:不掉链子、不添麻烦、别让中途露宿荒野。车企呢?既要面子(技术先进),也要里子(性价比高),还不想当断舍离的勇士。增程车的路,本是“夹缝里优惠”的权宜之计,却在一次次续航大战里走向比纯电更“纯电”的方向。
更有趣的一点是,市场反馈并没有给这个选择太多鼓励。今年前三季度,增程车型零售份额不到10%,始终是新能源领域的“小众贵族”。烧钱堆出来的配置,未必换来大面积认同——都是聪明人的临时妥协。最终大概率是,谁也不会去反复用“增程”功能,却都不愿轻信下一个没有底线的“安全感承诺”。
身为旁观者,反倒想起法医工作中的一句行话:人生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对不确定性的过度保障。我们破案时,经常见到受害者和嫌疑人因为“多保一手”、“多想一步”,反而事态不可收拾。回到车圈,“增程当纯电用”,费劲堆砌的大电池,最后的价码还是消费者买单。到底是对未来的不信任,还是对现有技术的怀疑?或许,说到底只是每个人骨子里那点“再保险”的执念罢了。
站在新一轮发布会的PPT下方,掌声雷动,新车广告里写着“超长纯电续航,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是不知道,这辆80度电的“大块头”下次去做年检时,检车师傅会不会忍不住问一句,你这车,增程器还要不要?
也许所有的折腾,只为一句不值钱的安全感。你愿意为它多付几万块吗?还是说,我们都陷入了被营销和焦虑共同制造的“长期自我安慰”?
最后抛个问题:你真希望增程车越来越像纯电车吗?更大电池、更高售价、偶尔用到的油箱,这一切究竟是越来越完善的选择,还是正在制造新的不安?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