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隐形冠军诞生,年营收突破1600亿,超越两大巨头总和

1600亿!这个数字砸在眼前时,我的手都在发抖。中升集团一年卖车的收入,比某些地级市全年GDP还高。可就在这家"千亿俱乐部"唯一成员的财报里,藏着个刺眼的数字:净利润32亿。算算利润率,还不到2%!这哪是在卖车,简直是在做慈善啊!

你们发现没有,这些汽车经销商的日子过得比4S店里的展车还光鲜。中升436家店,永达816亿营收,恒信785亿进账...可走进任何一家4S店的维修车间,那些满手油污的技师们,工资条上的数字怕是连展厅地砖的零头都够不上。更讽刺的是,经销商们都在抢着开新能源展厅,可那些被时代抛弃的燃油车销售顾问,就像过了保质期的机油,说换就换。

中国车市隐形冠军诞生,年营收突破1600亿,超越两大巨头总和-有驾

记得去年陪朋友去买特斯拉,销售小哥悄悄说:"哥,您要现在订车,我能多拿200块绩效。"当时我就惊了——卖三十万的车,提成还不够吃顿像样的火锅?后来才知道,他们底薪才2800,全靠装潢、保险、金融返点活着。这不就是新时代的"车贩子"吗?只不过把当年胡同口倒腾二手车的话术,包装成了"尊享定制服务方案"。

中国车市隐形冠军诞生,年营收突破1600亿,超越两大巨头总和-有驾

最魔幻的是看他们年报里的文字游戏。中升说"奔驰和丰田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可消费者在4S店被强制装潢时,怎么没人说这是"合作伙伴的要求"?永达把保时捷和蔚来放在一个展厅卖,但修保时捷的工时费够买辆五菱宏光MINI EV。这些经销商左手握着传统豪车的暴利,右手抓着新势力的流量,可曾想过被捆绑销售的消费者?

现在知道为什么78%的经销商能盈利了吧?卖车不赚钱,但强制保险能赚,金融贷款能赚,延保服务能赚,上牌费能赚...有位在宝马店干了十年的老销售跟我说实话:"现在卖车就像开赌场,赌的就是客户不懂行。"这话说得人脊背发凉——当我们为"汽车新零售"欢呼时,4S店早把"宰客三十六计"升级成了互联网版本。

中国车市隐形冠军诞生,年营收突破1600亿,超越两大巨头总和-有驾

看着恒信汽车拿下玛莎拉蒂"最佳经销商"的新闻,我突然想起上个月那个维权视频:武汉女士花百万买的玛莎拉蒂,提车当天就漏油。视频里女车主声嘶力竭,展厅经理面带微笑,背后墙上"以客为尊"的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荒诞的画面,不就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吗?

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正在向新能源蔓延。某新势力品牌被曝要求车主必须花9800买"车主权益包",否则延迟交付。这和当年燃油车加价提车有什么区别?经销商们嘴上喊着"拥抱变革",骨子里还是那套"雁过拔毛"的生意经。当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3%的同时,有多少消费者在签合同时被迫"渗透"了各种附加条款?

中国车市隐形冠军诞生,年营收突破1600亿,超越两大巨头总和-有驾

说来可笑,这些年我们见证了汽车从奢侈品变成消费品,可购车体验还停留在中世纪。经销商集团动辄几百亿的营收里,有多少是消费者为信息不对称买的单?当他们在年报里炫耀"全渠道数字化营销"时,老张们还在为被强收的2000块上牌费蹲在4S店门口吃盒饭维权。

汽车流通协会该重新定义"百强"标准了。不能光比谁营收高,得比比谁投诉少;不能只看卖了多少车,得看坑了多少人。中升们是时候明白:真正的"千亿俱乐部",不该是建立在消费者的憋屈之上。当你们把"客户至上"印在年报扉页时,能不能先让消费者在购车合同里看见"诚实守信"四个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