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城市边缘的一家加油站灯火通明。一辆外形低调,却明显不同于寻常“电驴”的森蓝ES5悄无声息地停在油泵前,驾驶员摘下头盔,在加油口与快充接口之间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拧开了油箱盖。几分钟后,加油完成,他又把车挪到旁边的充电桩前,插上充电枪。“电摩双修”的生活,大抵就是如此——既能“喝油”补能,也能“喝电”恢复活力。只是,这一幕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有些超前。而“混动电摩”带来的种种新体验,正悄然逼近两轮市场的地平线。
增程式电摩要来了。既能加油,也能充电,一次“续航300公里”——看上去已经等于“续航焦虑”终结者。那这样一辆车,真值得一试吗?或者说,真的能如厂家预期迅速普及?
先把结论再往回收一下。多数行业“新物种”,第一眼看都很美,棱角分明又先锋,但现实和未来总喜欢跟你开点玩笑。作为旁观者,耐心捋一捋“证据”,或许比起慷慨激昂来得更有意义。
摆在眼前的森蓝增程版ES5,目前最大亮点有三:
第一,它直接把纯电模式下的70公里续航提升到300公里,对标日常通勤、外卖骑手长途、休日短途游,确实有破局意思。要知道,纯电电摩在有些郊区,几十公里其实转眼就到头。摩友们胳膊没粗几圈,心脏却常年被“半路趴窝”的焦虑收不回来。
第二,补能方式灵活,上能加油,下能快充。相比动辄几小时的充电慢动作,加油只需几分钟,快充也能在40分钟打个八成。而换电模式再发达,遇上无桩或闲时爆满、总有打“盹”的时候。很多外卖骑手、钓鱼佬、长途玩家,会把这种两条腿的方案放进长期备选。
第三,运营成本控制得住,又多了点懒人福利。百公里1.5升油耗听着不吓人,比市区里消耗脂肪的自行车略狠,但和燃油摩托一比,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再者,电池少“死磕”,寿命就能拉长,省了些更换花销。再有,增程混动其实结构相对简单,理论上的维修也不难。
当然,厂家宣传里最有画面感的彩蛋,还得数露营摆摊供电。1000W功率,十小时持续放电,哪怕全村断电,起码音响和烤炉都不会趴窝。车主开着它去江边唱K,应该能惊着河里的鲤鱼。
不过,真要说普及前景,还得接着泼两盆冷水。
一,价格这个坎,横在普通用户的理智线上。增程系统增加了采购成本,成车价格比纯电贵一截。虽然烧油成本不高,但整体投入算下来,离主流电摩“七八千一辆,骑烂就扔”的市井思路还有距离。在主打“低成本出行”的细分市场,大家钱包紧巴巴,技术革命往往用热脸贴着冷水壶。
二,政策归属模糊,决定了普及的天花板。目前各地管理都在收紧,“油电混装”属于政策盲区。有人说它像燃油摩托,要求驾照、保险、年检;有人说它是新能源“灵车”,怕它电池爆炸。政策说不明白,执法人员查得有劲。碰上较真的交警,一年下来,车主可能比交警还懂法条,把自己当成流浪法制讲堂也不是没可能。
三,维修和服务配套,离理想还远。增程模式技术门槛比纯电车高,大部分修理门头店连示波器长啥样都没见过。一辆车出问题,维修师傅优雅地表示“没修过,不敢拆”,只差弹出一句“老板,换车吧”。行业想普及,配套上不跟进,就是“独木难撑三室一厅”。
回过头来想,创新往往源于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打击,但落地还要过技术、价格、政策三道门槛。以当前现状,森蓝增程版这种“油电双修”很适合特定人群:比如真有长途高频出行需求、或者空间受限且供电不稳定的区域用户。日常市区“家-电梯-地库-单位”老三篇,倒还是纯电电动车最接地气。对于后市场能力堪忧的城乡结合部,“修不好不如修修你自己”的自嘲恐怕也不少见。
至于未来,待政策松绑、配套完备,再加上规模化降本,如果再有更硬核的用户习惯培养,增程式电摩或许真能破圈。不禁让人想象,几十年后,某小区楼下的老李依旧和邻居吹牛:“当年我的增程电摩,一箱油一口电,连发电厂都敢来我这蹭合影。”
说到底,技术创新总比无聊强,但市场翻身没有捷径。你说这样的混动电摩值不值得入手?它能否担起“终结续航焦虑”的托付,最终走进千家万户?或者,它只是又一个昙花一现的“新物种”?思考的锤子,最终还得落在自己的选择上。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